贺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好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自我完善。为适应新理念的实施,本人就此提出自己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以文为本,拓展阅读
个性化阅读不等于疏离文本。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足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加之欠缺教学技巧的梳理和总结,导致阅读教学只停留于表面,使文本阅读在学生眼里变成毫无生趣、面目可憎却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由此产生的教学负效应可想而知,也自然无法实现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摆脱这种局面,教师应首先明确“读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以文本为基础,深入浅出,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改变教学策略,注重整体性与艺术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缺乏有机整合,只是单纯地把文章分割为字、词、段落、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样一来,一篇文章被直接分割,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一方面,进入文本分析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喜爱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时刻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一个关键词、一条线索都可以让整个教学课有机整合。
另外,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忽视了阅读教学“作为承鉴和涵咏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载体的艺术性”,这就使学生认为阅读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训练语言技能,而忽视了在艺术层面的鉴赏能力。有很多学生阅读完文章后,只是被动地觉得该文章好,但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旷世名著,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艺术性的培养。
三、转换学生角色,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阅读感兴趣时,我们就会投入精力,认真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现在很多学生觉得阅读获得收益。大多数阅读教学都是通过朗读、问答或选择的形式体现。然而这些形式大多是课堂活动,而与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活动相距甚远。学生仍是旁观者,不能参与其中,阅读兴趣也不高。所以要改变学生的角色,教师就应该将学生带进文本所希望营造的情境氛围中,积极创设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现在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给人以直观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优化情境,借助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采用诱导、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过程中,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的状态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达到完美的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问,而且还是一项十分复杂,却受益良多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