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与未来

2015-05-30 07:44:43杨天昊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文化传播

杨天昊

摘 要:21世纪的今天,语言的国际推广在全球化浪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东方大国,从1987年“国家汉办”成立,到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成立,到200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再到如今“孔子课堂”风靡全球,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显然,国家已经站在提高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的努力卓有成效,好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然而汉语教师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对外教学中把语言传播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文化传播这一更重要的使命;孔子学院涉嫌宣传意识形态而关闭等等现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若任由现状发展下去,这个专业恐怕会误入歧途。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历史;教师素质;文化传播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 年代初。1949 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50 年6 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召开会议,决定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各交换5 名留学生。1950 年7 月,中国政府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周培源先生为第一任班主任。该班1951 年初正式开始上课,第一年只有33 名留学生,6 名教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该机构1952 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62 年,北京大学的东欧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再加上出国留学预备部,专门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这就是今天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政府建立的唯一一所以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囿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我们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亚洲、非洲、东欧一些友好国家,学生人数很有限,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文革期间,“学制要改革,教育要革命”,留学生教育也搞开门办学,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走入低谷。从1950 年到1978 年,全国各高校累计共接受培养的外国留学生仅有12800 名,他们几乎全部是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的。从1990 年起到现在,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期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学习者的层次稳步提高,学习目的和学习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上希望了解中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的人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人数猛增,接受留学生的学校已经达到近千所。留学生来源国也增加到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层次由语言预备教育延伸到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科分布由语言类、中医类、农学类等少数学科扩展到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等各个门类。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前景,我有以下的几点看法。首先,务必把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作为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强,直接导致了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下降。国内优秀师资难以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多半达不到国外的要求,导致他们这些在国内“顶尖”的汉教人才大多都去做了中学教师,令人唏嘘不已。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说不清”的情况。其原因除了专业知识问题,更大部分是语言表达问题。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精炼准确”、“一针见血”的特点,在语言的意义层面做到清楚达意。对一个问题,要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学生讲清楚,避免出现老师颠来倒去地给学生解释一个问题,结果词语越用越难,话越说越多,学生越听越迷茫的情况。现状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汉语教师普遍具有很高的汉语专业知识水平,却缺失能把这些知识有效传授给外国学生的人才,造成了“供求”不对等。故我国对于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务必重视对刘询教授所说的“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到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一定要逐渐强化汉语教师的责任意识。在这里,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师究竟是干什么的?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包括研究生毕业的学长,甚至一部分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给出的答案都是“教外国人说中国话”。把汉语教学当作唯一任务,而忽略了对文化的推广与传播,这是很多从事对外汉教人员的误区。于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就很有必要。必须明确的是,本专业发展必须立足于汉语教学,但又不能局限于汉语教学,更多的是要借助于汉语教学来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可是仅仅表面上粗略的介绍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们的文化传播定位还停留在西方国家对远东陌生异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上,带外国人做几个中国结,写几个毛笔字并不能真正引起外国人对于文化精髓探索的决心,这种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的文化介绍对本专业的长远发展是无益的。若想要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桥梁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扭转。这需要所有汉语教师明确肩上的重担,尤其要注重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发掘,任重而道远!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到现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时,若是能兴利除弊,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并使他们都能成为面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精髓的使者,那该是多么令人庆幸的事!

参考文献:

[1]何海新.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思路[J].2012.5.

[2]董吉颖.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之我见[J].科学中国人,2012.5.

[3]单亚兰.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探究[J].2013.4.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文化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9:08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28:59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8:44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48:20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2:10:00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7:33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