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远
摘 要: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形式的不断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的不断提升,既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合作,也引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东北地区文化产业是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社会现实的不断更替,这些因素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走向多元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个过程里,中国近代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是尤为重要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认识到这些特征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本文将对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的近代阶段进行逐一的分析,并探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比较理性的目光透彻的看到当今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一种,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具有自身的特征与内涵。由于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历史及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但从宽泛的角度看,各国文化产业概念所反映的理念是相同的。辞海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产业,属第三产业范畴[1]。中国文化部在发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因此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强调的是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服务,更突出产业化。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它历史是相结合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思想内涵及精神的积淀,也受到了经济政治的影响,而经济和政治也受到地理环境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之一。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居全国之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就是农耕文化,早期在人们迁移的过程中,各个地区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及其他宗教文化,在东北地区汇聚融合。东北是淡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有着悠久的渔猎文化,早期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涵盖了东北的一切民族,这也是他们根本的生计方式,他们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开发创造,进行着衣、食、住、行及其技术工具等这些物质化的生活,传播着多种的社会文化,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我们经常谈到的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它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止于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战争不断,矛盾冲突不断。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20世纪初中华民国的东北的文化产业也有着不一样的发展。由此为序也产生了多种文化的交替、更迭、创新与延展,对未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分布于发展提供了各种基础因素,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桦皮文化
桦皮文化是“狩猎、捕鱼和采集的经济形态下所特有的文化”[3],建国前东北地区生活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渔猎文化,,满、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民族都曾有过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生产器具的经历,包括住屋、生产工具、生活器皿、交通工具以及宗教礼仪用品等,由于东北的气候土壤环境非常适合桦树的生长,当地原始居民也以桦树作为生产原料,武器、交通工具也多是桦树材料建造,具有实用功能后智慧的人们也为了美观,把各种具有地域文化审美的图案雕刻、描绘在这些器具上,以表现生产生活场景的渔猎文化图形为最多、最有特色。
渔业文化
东北少数民族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结合本民族地区的人文画境、自然条件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渔业文化,其中以赫哲族最为有代表性。该民族渔业文化“以捕鱼生产为主轴,以捕鱼行为所派生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点,涵盖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总和”[4]。从整体上看,“赫哲族渔业文化连绵不断,构成了一个连续体,渔业文化是赫哲人文化的核心”[5]。在渔业生产过程中,赫哲人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造的生产工具也有不同从独木舟到桦皮船而后鱼叉等不同的捕鱼工具。也根据不同的鱼种制定不同的捕鱼计划。养成了“夏捕鱼作粮”的生活模式,用鱼皮制作服饰也是赫哲族所特有的,以捕鱼为题材编排了舞蹈,创作了体现捕鱼生活的诗歌、民谣和民间故事及文学作品包括《伊玛堪》和《嫁令阔》等,在原始图腾崇拜、行为禁忌和祭祀等方面提现了渔业文化的特有魅力。
狩猎文化
广阔巍峨的大兴安岭,物资丰富美丽富饶。一望无垠的原始森林里蕴含着大自然赋予东北人民的无限瑰宝,各物种相互依存相互繁荣,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也融入其中。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狩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不同历史时期狩猎工具也随之变化,设计了弓箭、激达等不同用途不同材质的狩猎工具应用于狩猎生产实践中。针对不同动物,不同种群才去各自不同的狩猎组织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民族都是以兽肉为主要粮食来源,以兽皮为主要生活材料来加工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以狩猎为题材编排了各种舞蹈,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演化出众多美丽的传说以及文学作品。在祭祀、图腾崇拜乃至生活禁忌等方面展示了深厚的狩猎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
东北地区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众多,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创造出各具地域、民族特色的黑土文化。与汉族的文化融为一体,产生独具东北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以原生态的形态存在。
闯关东文化
清末,沙俄侵略了我国大部分东北地区,日俄战争使清王朝丧失了对东北的控制,“闯关东”浪潮迭起,由于黄河河中下游连年遭灾,而清朝政府依旧闭关自守,破产农民不顾禁令,闯入关东。大量的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人涌入东北地区,使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互相交融,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扩散,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移民人口的大量流入更是给东北带来了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安徽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这些移民文化与东北传统文化交融,奠定了多元的新型关东文化基础,形成了今天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 勇敢与鲁莽共生,开放与保守并存。
伪满洲国文化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州国,时间长达14年之久。首都设在今吉林长春。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领土。 1931年,日本内阁会议设法建立新政权。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在各省成立了地方性的亲日政权。关东军不顾日军的反对,展开了谋略性的策划。终于在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策划下建立伪满洲国。但是中国否认日本创立的伪满洲国属于独立的国家,随后一直在做不断的努力。东北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遗迹。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黄龙古塔,高句丽古遗迹;沈阳故宫等等,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伪满洲国,东北三省的资源是丰富的。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十分发达,伪满洲国成立后,其他日本财阀的资金迅速涌入伪满洲国。伪满洲国还对工业部门采取了一些统治措施,形成了垄断性的公司。日本侵略者在对中国人民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和疯狂的经济掠夺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大力对中国人民实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对东北地区人们灌输奴化思想,这期间日本将自己的文化照搬的强加到东北民众的文化中,也有外来的其他文化的融入使得东北的文化呈现多元性,同时东北的总得趋势也是比较稳定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就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由于东北一直被日本人占领,文化产业很难向前发展,但是遗留的历史将会成为东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
满洲映画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政府为达到控制傀儡政权、愚弄东北百姓的目的,由政府经过五年的策划准备,于1937年8月,满洲国通过了“电影国策案”,决定在满洲国首都新京(现长春)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8月14日满洲国正式颁布了“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法”,同日制定设立委员会。8月21日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洲国政府联合出资,正式建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当时“满映”拍摄水平和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是亚洲当时最大的电影企业,当时影片分为“娱民”、“启民”和“时事”三种影片。带有很强的殖民色彩。“满映”存在的8年期间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及纪录片189部。编辑发行了《满映通讯》(日语版)307号,《满映时报》(汉语版)313号,《满映儿童》55号。做了大量美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日满和平”的宣传。但“满映”的建立于存在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满映”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也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可以说这是解放前东北地区文化形成产业的开端。
抗日联军文化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东北沦陷,出现了许多的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日本的大后方。他们强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同时,东北抗联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主题鲜明。在东北抗联丰多彩的文化活动中, 有诗词、歌曲、独幕话剧、多幕话剧、舞蹈、评剧、报刊、漫画、壁报等;演出地点有前线、后方密营、医院、营地等抗联部队活动地点;文化活动所需具体场地、化妆、道具、乐器、刊物设计等,则根据现场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布置。[6]黑土地人民的包容性使得极具特色的抗联文化在东北大地深深的扎根生长,影响十分的深远。
针对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文化发展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梳理,不难看出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是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并具有极其浓烈的地域特征。在这些文化的背后,是数百万东北人民为了生存改造自然,顺应自然,抵御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产业模式。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当代东北文化产业在长足的发展中也存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传统文化流失严重,产业发展乏力,人才流失等等。更好的了解、分析历史渊源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摸清源头、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可以更好的发掘出东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使得这一产业在新时代、新背景下为东北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2009,8:19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文化产业网,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071112/news_13650.shtml.
[3]哈纳斯.原始文化的瑰宝———桦树皮文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4).
[4]付燕羽.赫哲族渔业文化及其成因[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2).
[5]徐美群. 渔业文化: 赫哲族文化的核心[J].中国民族报,2005-06-17.
[6]刘秀忠,刘强敏.独具特色的东北抗联文化[J].黑龙江档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