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语教学中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读

2015-05-30 07:44:43于晓波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品读英语教学

于晓波

摘 要:英语教学需要文学经典作品作为修辞方法和语言使用效果的范例,也需要通过文学经典作品来感受英美文化的背景和特质。本文以英语教学中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读为主题,探讨英语教学规律。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学经典;品读

在英语教学中,无论从教材的提供上,还是从教师备课素材的选用上,包括实施到课堂教学中,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或经典作品中的某些经典片段的品读赏析是不可缺少的。英美文学景丹作品是语言应用的精妙体现,英语教学需要文学经典作品作为修辞方法和语言使用效果的范例,也需要通过文学经典作品来感受英美文化的背景和特质。那么,探讨如何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以笔者的体会应做到这样几点:

一、品读精妙之处

曾有英语教师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可令我为教材所限,而要使教材为我所用”,这样的观点很有道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这门语言的使用规律,语言能力的习得和专业技术习得的途径应该有区别,不拘教材选篇的思路吻合语言习得规律和使用规律,而将不拘教材选篇的思路不用来选择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来品读,当为兑现这种思路中的一种有效作法。

譬如,对于每一篇选定的范文,应该品读写什么、如何品读呢?当然要看教师所要安排品读这篇范文的效用,而要达成这样的效用需要“精读细品”。这个“精”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对范文的阅读要细致深入。例如,对重要词汇的使用方法、难句的语法结构,对其显意、隐意、修辞手法、风格特点等,均应品味;对段落、篇章则需解读文意、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凡此种种,为“精”读之第一层含义。而“精”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对范文的文学色彩和文化环境进行感受,,这与前一个层面同样重要,并有更为深远意义。举例来说,学生对于范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精彩句式、修辞手段等,应该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以达到真正掌握;对于文章的过渡、连贯、篇章结构等行文方法,应该能够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化作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文中所涉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背景,应追根溯源,知其来龙去脉,以丰富知识、开拓眼界、乃至提高自己的整体人文素养。不过,毕竟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不可能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但教师必须要这样的引领学生和要求学生。

二、品读修辞效果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学经典作品充盈艺术魅力,也显示出不同民族语言的修辞特性和文化特性,品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如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象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运用得最为娴熟的艺术手法之一,面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他总是思索其中更深一层的意义,挖掘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或更高层次的真理。他创作了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红字》,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独具一格,寓意深刻,尤以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红字A的象征寓意是变化的,多样的,众说纷纭的。红字A究竟代表着什么,通奸(adultery)、能干(able)、天使(angle)、 禁果(aple)、白兰的情人亚瑟(arthur)、美国(America)、还是艺术作品(art),读者不同可能理解的角度就不同,这就是作者纳撒尼尔·霍桑象征写作手法的巧妙之处。

三、品读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明显存在的,不同文化构成不同的语言特征和语用习惯。如同时幽默手法再文学经典中的运用,人们习惯把美式幽默称为“热幽默”,相对而言,英式幽默则为“冷幽默”。“幽默离不开国情、民族、时代和审美心理差异的制约。在一个民族区域内风靡的幽默往往鲜明地表达出民族潜在的愿望、关注以及冲突,投射出民族整体的影像。”[8:89]如果用饮品来比喻英美幽默特征,美国人的幽默就像可口可乐一样,比较生活化,浅显易懂,总能引人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就忘了,爽在一时,没有多少回味。而英式幽默则像咖啡,入口虽苦,但回味无穷,细品才能知其醇香。英式幽畎不是快餐文化,它讲究克制、含蓄,其中大量的双关词、荒诞的情节、机智的反语与讽刺自嘲,都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后,仔细看,慢慢品。

再如,出于教师的职业敏感和责任,笔者在观看美国电影《心灵捕手》,每看一次都会受到强烈震撼,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美国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如我》),是由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执导,由当时的好莱坞新秀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自编自演的成名作。捕手原为体育名词术语,由英文Catcher而来,在纪录比赛过程时,通常以数字2来代表捕手这个守备位置,是棒球或垒球比赛中负责接住投手投球及接捕本垒附近的击球,有所谓“场上教练”之称。捕手现今有很多引申含义,大意为能抓住某种东西的人,而心灵捕手则为能抓住心灵的人,即给人引导启迪,使其感悟,释放心灵,将情感融入现实生活,走出阴影,走向成功。同时,《心灵捕手》这部电影作品中的画面感和场景的设计、人物语言的对话就和我门的民族语言的品味有着明显不同的感觉。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品读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汉人政治权力与文学经典传承的关系
未来英才(2016年18期)2017-01-05 14:40:30
永恒的莎翁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13:36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初探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53:47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3:08:09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8:49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