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琦
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开始为电影着迷,家长和老师严禁严防,但收效甚微。笔者注意到,电影与作文在内容综合性、题材丰富性、手法多样性等方面二者极其相似。电影的情节,特写,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事件的描述等所采用的手法,甚至是片名的命名等等这一切,与文章的写作技巧有着几乎惊人的相似性。
堵不如导,我们为何不另辟蹊径呢?把学生对电影的热情,迁移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从培养对电影的深化式评论入手,进而培养孩子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并乐此不疲。
一、电影
假期看了泰国电影《拳霸3》,影片绝无替身、威亚、特技,通篇皆用肘打膝踢、腾空旋劈的“古泰拳”开打,男主角的打斗表演学足当年的李小龙、成龙甚至李连杰,加之本人身手确实了得,充分展示了硬桥硬马的阳刚风格。《拳霸》的成功之处在于编排认真以及结合本土传统,全面展示了泰拳的威力,拍得既真实暴力,又构思奇巧,充满视觉快感。影片讲述了东尼嘉饱受牢狱折磨后武功尽失,后来得到善良村民的帮助重获新生,并且得到大师指点武功大增,带着满腔杀敌怒火回归,最后大战乌鸦的这段情节处理引起我的思考。东尼嘉站在高处目睹女友被敌人杀害,愤恨之极,独战蜂拥而来的官兵,最终疲惫而亡,剧情发展至此让人大跌眼镜,恶人没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含恨而死,心中不免郁闷。也就在此时,镜头拉回来,原来是主人公的臆想,接下来情节按正常思路发展,东尼嘉用法杖破了恶人的邪气,打死了敌人,结局圆满。无独有偶,电影《大灌篮》也有类似的情节。输了球后,主人公用乾坤大魔移让时光倒流,重新赢得比赛。
多么相似的结尾处理技巧,虚虚实实,亦虚亦实,一个故事两个结尾,哪个虚哪个实呢。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自有其发展方向,但也随时都可能受其他因素左右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作文
刘以鬯的《打错了》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这对我们学生的写作是否有所启发,是不是可以仿写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变得丰富起来,多愁善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对外界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但还不够成熟,于是经常听到学生感叹道:如果当初如何,现在该多好啊!前面发生的事已经发生,学生截取某一点,附加一定的条件,形成一种虚化的可以满足自我心理需求的结果。既然学生的世界中有这种土壤,就可以开出花来,学生仿写出自己的文章来。笔者把它总结为“虚实相应,花开两朵”。
有位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记笔记》,写的主要事件是课堂上记笔记,故事发生在某次考试前的上午第四节课上,当时作者既饿又热,既累又困,老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强调考试的重点,其中有一句很有灵性地写道:“老师在讲台前飘来飘去”,小作者已是身心疲惫,精神恍惚。在这种情形下还是咬紧牙关,凭着顽强的意志,集中注意力去听课,正好老师又强调一个考点,要记好笔记,考试前再次温习笔记,最后考了一个好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应该说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中规中矩。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加修改一下,增加作文的深度,提升作文的内涵。为了增加戏剧性,可以把点设在重要关口。譬如作者觉得老师讲的自己会就没记在笔记上,结果考试中涉及到该问题的一道题自己不会做,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实际生活中也经常听学生讲,考前还看过的一道题,考试时就想不起来该怎么做,或是清楚地记得老师讲过,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做。
有的老师担心,这是不是太冒险,万一改卷老师不看好,那岂不害了学生,倒不如写些四平八稳的作文得到基准分就可以了。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体会、提炼生活,画虎不成反类犬,真不如走保守路线。但笔者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少些千人一面,千人一文,多些独特体验,亮点灵气。如果老师思想上保守,就不可能培养出能写出有个性文章的学生来,甚至打压了有才气学生的个性展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更应该以广阔的胸襟,兼容并包的气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