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燕贞
高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技能。但读起他们的作文却感到生涩,缺少一种情感的因素。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来促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有真情实感的的作文能抓住阅卷老师的心理,使学生在作文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仅靠技巧写作向内心的情感表达转变,获得自我的表达方式,从而让真情在作文中回归。
一、结合语文教材,进行作文情感教育
作文中的情感表达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生命力,这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语文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在作文写作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的素养,让情感的表达能更加吸引读者,使作文更有可读性。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和学生讨论情感的表达,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找出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因素。其实,就作文过程本身而言,作文本没有什么技巧,但是真情回归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间真情才是活生生的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对君主的一片忠诚之心,文章的内容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再如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伟大母亲的歌颂,还有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胡适的《我的母亲》等文章,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可以感受到文章中有物是人非的沧桑感。由此可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获得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描写熟悉生活,在感悟生活中抒真情
老舍先生说过:“生活中你所熟悉的情境或所经历的事件,无论有多么平凡,但总会感到很亲切,把这些内容写进文章里就是很好的文章。”作为高中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对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中,学生都能明白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很快就会在脑海中形成思路,罗列了一些词汇和事例之后,一篇记叙文便很迅速地完成了,表面上看,文章有事例有情感洋洋洒洒。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问题,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来写作,根本没有写出真实的事件,也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比如命题《我的老师》让学生来写作,为了表达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对老师的赞美之情,所列举的事例总是跳不出常见的素材范围,不能给读者带来一丝新意。不是雨中送伞,就是病中喂药,不是辅导作业,就是师生谈话,还有就是老师带病上课,熬夜备课和批改作业。仅有的几句情感表达的话语也只是空话套话,不能打动读者并产生共鸣。要想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在改变学生之前,先改变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三、感悟生活细节,捕捉细微处的感动
教师在作文命题中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写作时,应鼓励他们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中产生寻找感动,捕捉细微之处令人感动的火花,然后精雕细琢巧妙构思,别出心裁写出新意。一棵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树叶,同样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也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再普通的生活琐事,站在不一样的角度,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不一样的评价方式,都会获得各自的感动。提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结合具体课文来训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视角,看看他们是如何捕捉生活的细节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内容看上去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认真品读之后就会为之动容,尽管年代已经离我们久远,但情感永远令人感动。原因就在于作者用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以及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这种人间真情不论放在哪里,也不论从什么角度来体验,都会使读者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再比如莫怀戚散文《散步》,仅七百字的文章就让读者体会到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萧乾的《枣核》也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学生就会意识到生活细节的妙处。
四、注重情感应用价值,在作文指导中激发情感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说出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表达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情感,才能走出作文的思维定势,走出一片新的天地。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时,应采取多种策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具备了充足的情感之后感觉有话可说。在写人的记叙文中,以写母亲为例,学生往往千篇一律,就连自己最熟悉的母亲都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语言和事例都含有太多的套话,分不清自己母亲的形象,和别人的妈妈没有区别,不能融入个人的情感因素,没有独特的视角,表达不出新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写作文《我的母亲》之前,事先在班级组织一次围绕母亲的话题讨论,说出生活中自己和母亲之间令人感动的瞬间,学生会渐渐地进入讨论的氛围中,记忆的闸门被打开,通过情景再现,往事历历在目。再结合作家胡适、老舍等写的《我的母亲》等课文内容,学生从事例中受到感染,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说出平时没有说过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激发出写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