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2015-05-30 05:16王国兆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家文化中国经济儒家

王国兆

摘 要:当今社会,无论在城市或者农村,在社会整体构造和人口流动量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后,“家”的经济交易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孝道”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也趋于饱和直至瓦解,由家庭承担的经济互助功能也将由金融与保险市场取代。

关键词:儒家;家文化;中国金融;中国经济

“家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文化跟其他文化核心最主要的差别体现。无论是远古,抑或是现代,任何人出生后都会有两种需求: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两种基本需求既是文化的起因,也是目的。如果我们从文化之外的角度:从金融角度来看待文化,会发现文化内涵的存在归因于某种人类需求。

1 儒家“家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从古至今,无论是否有完整和稳定的金融市场,人们会为退休,未来收入的风险问题进行提前解决建立计划,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学习经济学的消费和投资组合问题。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每个人都要避免风险的自然需求。

但问题是,在传统的社会中,没有股票,没有五险,没有住房公积金,没有养老金和住房抵押贷款人们靠的是后代、家庭和宗教信仰。后代就可以变相理解为他们的一切可以盈利的财产、股票、养老金和保险、信贷,这些都是人格化的后代,后代成为这些证券工具的替代品。孩子是父母双方对未来生活的投资,是为自己买的保险产品,子女便是证券工具的化身。父母爱不爱他们的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长大后一定要“孝顺”父母,这被父母称为其投资回报。养儿防老可以隐喻为父母对未来自身的保险和投资,“孝顺”则是子女必须执行的隐性“义务”。以“孝”和“责任”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创始人为了减少这些隐性利益的风险,提高安全系数提出的。

在当今社会,家庭功能具备共同点。所有的家庭都有两个主要功能: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其中,经济互助功能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家庭内的各种隐性契约的关系即父母投资了后代子女,后代的隐性的“回报”责任;在兄弟姐妹之间,你欠我,我欠他,这个家欠另一个亲戚,等等,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隐性债务。第二,因为血缘关系,“家”可以大大减少成员之间的利益交换的执行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要想延续这两种主要功能,社会必须有家庭以及与家庭相匹配的文化,帮助这些隐性契约关系的实现。这是儒家传统文化和其他来自农业社会要实现的目的,同时也是二千五百年前的儒家文化诞生的背景。

2 “家文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当谈到一些儒家“家庭文化”等传统文化时就沾沾自喜,这种“文化”是一个宝,就要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这是对“文化”理解的一个大错误。“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并给出了模型结构重要性的象征。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科研工作者指出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一般来说,中华民族的生命形式可以是它的文化。说到底,文化只是一个工具。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是服务人民,它们为人而生。文化不是主体,而是客体。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必然会有产生不同的文化。时代是连续不断发展和进步、变化、更新的时代,所以文化也是不断进步、变化、更新的。

中国人背负的“传统文化”太多,太沉重,殊不知,有许多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愚昧的,那些应该摒弃的文化,我们并没有摒弃,而是当作宝贝一直背在身上,成了我们前进的负担和羁绊,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我们的脚步。外国人总是在创造新东西,眼光长远;中国人却总是回头向后看,总是觉得老祖宗那一套东西好,永远不要动,不要变,不要改。如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如此愚昧不知,中国社会怎么可能进步发展呢?

我们试图从儒家文化,从历史机遇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证券类金融能够在西方发展,而在洋务运动之前却没有出现在中国,我们会看到,儒家对家庭家族的经济交易和感情交流功能的过度强调,把人际交易过度限制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以至于血缘关系之外的经济交易,特别是涉及信用的金融交易,基本没有发生和发展的机会,这不仅抑制了一般市场的发展,而且抵制了血缘关系这外金融交易所需要的制度架构的发展。

维持家的经济功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如果藐视他们的社会和情感功能,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发展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在甚至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社会,实现经济利益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动量交换成为第一功能。所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道”排名第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一旦确定的经济利益交换的功能是第一,人们最有可能被盲目,或只看到经济利益,看不到家人。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你不容易区分所谓的真诚是否出于利益。但这种理想化的儒家的世界没有实现,从内部逻辑来看可能是难以实现的。说到底,一些落后的儒家文化抑制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的从来没有完全摆脱温饱的魔掌;在这种情况下,说文明的精神情感世界可以达到高峰,也只是希望。

在许多家庭沟通,社会互动中提出了经济交易。例如,在现代社会,送礼往往是象征性的,而不是送礼物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在传统的社会,送礼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礼物不只是为了“爱”,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农村人遇到的事件如婚礼、迁入新居、孩子升学时将宴宴请亲戚和朋友,然后接受礼物,变相帮助减少大支出和宴请带来的困难;在那之后,当对方有类似的事件,然后送还到相应的现金数额。

在北京、上海等更发达的城市,人们必须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使用各种证券机构、金融、保险等来规避未来的经济风险,他们认为“家”是更多的情感交流场所,更能满足精神的需要,“家”的经济功能逐渐退出金融市场,“孝道”文化系统逐渐被“爱”取代,人们更加注重情感交流,而不是使用利益。相比之下,在农村家庭中这种经济交易关系仍然存在,“采用”继续规避未来风险也是

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因为一般农村家庭没有更富裕或者是剩余收入来规避未来风险。从而“家”的情感功能就弱,儒家伦理在农村保留的也比较完整。因为那里更需要儒家伦理来维系隐性经济交易。

总之,无论所谓的经济风险交易由家庭或者社会承担,都必须有相对性的家庭文化或者社会法律制度来相对应。自由、民主、法治也由此而生。当“家”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交流发展的场所的时候,当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交换关系的时候,才算是大爱。

3 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

从经济收入和生产力的角度,在工业和农业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的产量不高,没有足够的收入去安排未来生活的需要,所以农业社会是被迫接受儒家“孝道”文化,但在晚清从洋务运动之后近150年的工业化,中国的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物质生产是前所未有的提高。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收入和财富,人们面对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安排未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收入能力达到现在的高度后,人们不需要依靠传统的家庭结构以避免未来风险和养老需求,当然,更希望在各种证券市场需要安排未来的生活。

今天的中国日益发展,经济交易的功能日益削弱,“家庭”在非正式金融市场交易功能越来越弱,基于儒家“孝道”的养老和保险正在崩溃的风险,很多人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道德沦丧,笔者认为,这也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以及社会整体发展及变迁,生存数千年的“孝道”文化体系正一步一步的走向末路。

社会与时俱进的同时,文化也应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弘扬发展科学的、文明的、进步的新文化,抛弃封建的、庸俗的、落后的旧文化,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把文化和社会分开,片面的评价文化的意义,甚至把文化视为一种神秘迷信,是错误的。社会也有生命,是会不断交替进步发展的。社会在发展中,也会继续产生新的文化,以消除旧的文化,是所谓的进化,这是一个自然和不可避免的过程。

說到这里,有人又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旧文化没有意义,为什么还要考古,还要保护文化遗产呢?笔者认为,无论考古,或保护文化遗产,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决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要人类倒退到早已过时的、古老的、落后的、愚昧的历史中去。而是为了人类能更好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家文化中国经济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家文化”在现代化新型国企公司的探讨与实践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冲破“家”的束缚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