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职学前教育语文课中的专业融合

2015-05-30 03:54:50张爱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审美学前教育

张爱萱

内容摘要:语文课与专业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两者的有效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又有助于实现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以郁达夫先生的经典美文《故都的秋》为例,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与专业课如何有效融合。

关键词:语文 审美 专业融合 学前教育 故都的秋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中职免费教育的实施推广,加上人们从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向务实就业的转变,职业教育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机。职业教育壮大的同时随之带来的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中职语文教学与幼师专业融合的意义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表达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文化课与专业课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既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又有助于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劳动人才的培养目标。

就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兼有就业、升学等不同的人生选择。这些学生大多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为人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也有一定的距离。中文是幼儿教师与幼儿沟通交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能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重专业课,没有全面认识文化课的重要性,以至于无论是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而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还是继续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他们运用母语的能力都差得让人诧异。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课普遍不够好,他们选择职校一般来说对专业课都有一定兴趣,如果一味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难以提高,甚至出现排斥文化课的情绪。鉴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又要突出幼教特色,尽可能地关联学生的职业发展,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关联幼师音乐、幼师美术、儿童文学等专业知识,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表达的理想课堂。

中职语文教学个案《故都的秋》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写于1934年8月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清、静、悲凉”,详细描写“破院观秋、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等五个场景,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郁达夫将自然的“秋色、秋声、秋味”与主观感情融合,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为经典美文,长久以来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等都选录了该文,编排在散文单元。面对同一篇文章,高中语文侧重的是知识点的积累,而职教语文重综合素养轻应试,比普高有更大的灵活性,也为本文的融合教学提供了空间。

高中生对散文不陌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他们大多能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教师通过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认识郁达夫和他笔下的“秋色、秋声、秋味”。既然是同一门学科、同一篇课文,职教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共性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美文美读、小组讨论都是常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职学生对文化课不那么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字的审美意境,进入丰富多彩的审美情境之中,带领学生领略作品《故都的秋》呈现的语言美,充分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故都的秋》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策略

一.翻转教学,专业融合。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中也逐渐得到运用。合理地使用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下载名家配乐朗诵作品《故都的秋》,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聆听、朗读,通过这个环节来熟悉作品。学生通过聆听朗读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饱览了故都的天色(碧绿)、牵牛花(蓝色、白色)、秋草、落蕊(灰白)、树影、灰土(灰色)、青布大衣、枣树(淡绿微黄)等“秋色”,聆听了驯鸽声、蝉声、风雨声、闲人问答等“秋声”。这些文字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作者详细描写的“五幅秋景图”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揣摩文字,配插图。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艺术专业课,学生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这个作业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完成插画以后拍照上传,提交作业。

二.实践导向,合作探究。在初读课文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感受文章带来的画面美,音乐美。学生根据各自选择配插画的秋景图,在课前已经分成五组。选择“破院观秋”的是第一小组,选择“秋槐落蕊”的是第二小组,以此类推。各组围绕“我为何喜欢这幅秋景图”、“在文字背后,感受到了郁达夫怎样的情”进行交流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很流利地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喜好,他们有自己的感受,但不全面,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追问一两个问题,通过对关键词的追问来感受文字背后郁达夫的情。比如:郁达夫到了北平以后,为何不在名胜之地赏秋,而要选择破院赏秋,你认为对着破壁腰的郁达夫是怎样一个人?从“秋味”的角度提出他为何会泡浓茶,从“秋声”的角度切入,他为何喜欢听驯鸽的飞声,从“秋色”的角度赏析出为何牵牛花以蓝白色为佳,淡红色最次?在学生充分讨论以后,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两幅学生的绘画作品,请学生点评这幅插画与自己心中的“破院观秋图”是否一致?也可以让创作者来介绍自己的创作初衷,对文字的理解是什么?在课堂上研读了文字之后,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通过小组交流,教师追问,形成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相互交融。

三.深入理解,有效教学。在对五幅图做完鉴赏以后,教师由浅入深地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写北国的秋为何要提南国的秋?2.南国的秋有何特点?3.为何悲凉与衰亡成为一种美?4.你怎样理解郁达夫的“另类审美”?第4个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一方面要启发学生从语言的角度,理解落蕊、秋蝉等生命向自然返归的过程中悄然逝去,它们没有轰轰烈烈,却有静美之感。可以联系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我们在直面生命的衰败之时,也不必感到畏惧;另一方面,教师可提示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交流讨论。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军阀混战,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在学生充分理解、讨论、表达以后,联系文末的折寿换秋,体会作者对国家的命运时时以心系之的情感,至此已完成教学难点和情感目标。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衡量教师讲的知识是否丰富,而是评价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与发展。中职语文教学落实大语文教育观念,既不能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致等同,又不能认为中职学生基础差,一味降低教学要求,而应保持语文学科高度的同时,树立起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专业发展的理念,为适应未来职业服务的思想,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峰:《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结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硕士论文,2011

2.赖玲玲:浅谈中职语文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3.卢炳祥、罗卫群:《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广西教育》,201502

4.谢韶晖:《浅谈幼儿教育专业语文课堂激趣策略》,硕士论文,2008

(作者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审美学前教育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24:55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0:25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6:39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8:09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