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光,男,湖南隆回人,文学博士,现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在武汉大学读博期间,曾先后两次(2013年、2014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已在《当代文坛》、《内蒙古社会科学》、《理论月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广西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篇,参与编写《现代中国文学教程》等教材。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等课题多项。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市场经济与文学生产传播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自从现代意义的大学在中国产生以来,大学就承担着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任,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从近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看,早在五四时期,以大学为书写对象的大学小说就已经出现了,此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大学叙事传统都一直没有中断过。通过作家们的辛勤耕耘,产生了很多“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大学小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大学叙事作品的审美消费需求急剧增长,加之学院派大学叙事作家群体的形成,各种有利的因素促进了大学叙事的繁荣,众多的大学小说迅速涌现出来,俨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大学叙事写作潮流。从90年代以来大学叙事的风格看,虽然存在极少数充满“诗意”特征的大学小说,但是从总体上说,带有很明显的讽刺、批判意味的大学小说仍占据着绝对的主流位置。这种风格的大学小说数量众多,其中也不乏上乘之作,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批评界的关注。大家知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战略重心从政治向经济的转移,文学边缘化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的地位与作用,不可能像五四文学、80年代文学那样可以引发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也不可能在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建构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尽管如此,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还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对于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大学叙事而言,它的价值与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具体而言,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学叙事为大学校园文学史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受到社会意识形态、预设的“治史”观念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因而不合乎这种治史原则或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文学题材就不会被文学史家纳入文学史书写的范畴。校园文学这一块内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文学史家人为地“删除”了,这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一个缺憾。事实上,从五四时期开始至今,作家们对大学的文学想象从来没有中断过,呈现出一条十分清晰的大学小说发展史脉络,而90年代以来出现的数量众多的大学小说无疑是构成大学叙事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大学题材小说置于校园文学这个领域之中,那么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无疑为校园文学史写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不管从哪个层面而言,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对大学校园文学史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而言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二,大学小说对大学校园中发生的学术腐败、争权夺利以及大学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所出现的价值失范、道德迷失等突出问题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揭露,这无疑对那些“有问题”的大学及大学知识分子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与批判作用。也正是如此,它们使大学以及大学知识分子能够充分地认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及时反思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而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叙事对于大学、大学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重构起到了某种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从事大学叙事写作的小说家综合运用了反讽、荒诞、影射、戏仿等叙述艺术,使得大学题材小说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正是这些叙述艺术的灵活运用,不仅巧妙地消除了大学叙事作家们不方便对大学进行言说、批判的尴尬或者担忧,而且能够让读者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获得一种富有诙谐、幽默意味的愉悦的阅读审美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的叙述艺术更加丰富而多元,它对于今后的大学叙事写作甚至其它题材的小说写作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样,大学叙事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作家们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常常通过丑化大学的方式来制造一种猎奇效果,显然这是一种虚伪的“真实”,不仅不符合大学实际,而且背叛了作家艺术使命的初衷。如果大学叙事作家们不深刻反思这个问题而依然我行我素的话,这将极大地损害传统的大学形象,也会对作家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很多大学叙事作品热衷于对市场化时代大学出现的负面东西的揭露,从而遮蔽了大学校园之美、抹去了大学师生的人性之善。也正是如此,这些大学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文学引人“向善”的道德指向功能,难以引起读者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三是大学叙事普遍存在故事情节雷同、人物塑造缺乏个性、叙述模式单一化等等艺术创新危机,缺乏具有全新的创新特征的佳作。正是如此,阅读每部大学小说都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难以让人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如果作家们在艺术探索时仍然止步不前而继续创作着风格相似的大学叙事小说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会引发读者审美疲劳综合症,从而会让作者丧失读者,最后失掉市场。既然大学叙事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那么作家们应该敢于正视这些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找到化解这些艺术危机的方法。面对如何建构一种新的大学叙事生态问题,目前也难以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从总体上而言,要妥善解决大学叙事出现的问题,作家们应该可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其一,要从大学校园中发现“美”,而不要被大学的负面因素蒙蔽了双眼,不假思索地盲目加入到“丑化”大学的写作群体之中;其二,要树立忧患意识和精品意识,不能为眼前利益而牺牲作者的写作良知。大学小说之所以在艺术上不尽人意,一个主要因素是作家们堕入到世俗欲望的泥淖之中难以自拔,疲于应付出版社的稿约,粗制滥造一些能够博人眼球而实则空洞无物、更无艺术韵味的文字垃圾,从本质上说,作家这种不顾小说质量而只求满足读者的感官欲望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毒死”的是作家自己。其三,要怀有“仰望星空”的写作胸怀,赋予大学诗意与浪漫的气质。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与穿梭于大学校园中的人都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丧失,反而会随着岁月更替而越来越美丽。因此,作家们应该将艺术的触角伸向美丽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展示大学师生的大爱之美、工作之美、学习之美、灵魂之美,让大学永远弥漫着浪漫、诗意的气息。
随着社会时代语境的变化,大学也肯定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然而,大学永远是大学师生们生活的“乐园”,寄托青春梦想的“净土”,实现个人理想的“载体”,对于这样一个寄寓了人类美好憧憬的地方,作家们应该用充满诗意的笔去书写大学,呈现生命的美丽、展示纯洁的心灵、叙写崇高的灵魂,期待着作家们能创作出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均很高的大学叙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