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静 徐正生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日常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现下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语文教材处理存在一些误区,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况:1.“唯教材论”——依照教材和参考书照本宣科;2.“肢解教材论”——把教材当成高考考点的载体;3.“去教材论”——完全把教材抛在一边。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我们就会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高中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高中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3.高中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材编写者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读本三部分。必修课程是基础,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外读本是补充,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选修课程是提高,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一)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功能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一目标彰显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了课程改革对人的尊重。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教书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纵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65篇课文:直接或间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的有《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等课文;直接或间接培养学生要树立正确爱情观的有《雨巷》《李商隐诗两首》《边城》《孔雀东南飞》《氓》等课文……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课程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语文教材的美育涵养功能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本就水乳相融,美具有的形象性和感染性正与语文课的特点相一致。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会为我们展现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带来情感共鸣的审美享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人性美,美不胜收;同样,美育也让语文教材溢满了情趣。
我们总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就不难发现“鉴赏”是这一选修课程的主题,而鉴赏的过程正是提升审美情趣的过程。如: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要求学生学会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享受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三)语文教材的文化传承功能
对中国文化史稍加关注,我们就不难发现,儒家经典作品蕴含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源要素,是中华文化命脉所系。试想,如果没有它们,那些积极入世的精神、寻求正义的气节和风骨、强调适中和谐的处世哲学等等,怎能传承至今而日久弥新呢!而在学校里继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语文学科的肩上。
为此,高中语文新课程中设置了“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课程,其根本目的是要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这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在目前这样一个知识浮躁的时代,我们仍然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我们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四)语文教材的知识传授功能
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不同类型的文本的能力。在教材中,虽然文学类文本占了较大的比重,但同时仍然对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有所涉及:例如像必修三的第三单元是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像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是典型的实用类文本。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类型文本的特征和要求,灵活采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以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审美能力、应用能力。
如果说阅读与鉴赏是一种内在的积蓄,那么表达和交流就是它的外化。语文除了是传播思想道德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也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语言工具。它的工具性与学生今后升学或就业后的人际交往密不可分的。现行教材中,除了书面表达与交流,还有“朗诵”、“演讲”、“辩论”、“讨论”、“访谈”五个专题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这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新教材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升社会生活质量的长远目标。
二、大胆合理地整合教材
既然语文教材有如此多的功能,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呢?余映潮先生在安庆的两节示范课和一个专题讲座给了我一些点启示:那就是有选择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选择性整合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应知道高中新课标是要求语文教学重在培养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1.整体把握教材,考虑教材处理
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每本有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将一些相关联的文章组合在一起。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中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就可以和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陈情表》合并起来,从古代文体教学的角度讲讲序、赋、书(信)、游记、表等文体的特征,并可以把这个教学内容放在必修一完成,再学习必修五时则可略讲。
2.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要点进行整合
余映潮先生的两节课都有个共性,就是一篇文章只解决一个问题。他在执教李商隐的《马嵬》时,就只分析一个对比,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几组对比并分析作用。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喜欢追求面面俱到,但往往总是浅尝辄止。
3.集体备课,深入开展教材、教法研究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单凭个人的力量,真正读深读透每一篇课文、科学地建立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体系,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发挥备课组的功能,让每个教师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对教材进行整合。这样既能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