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在电脑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图文并茂、声像丰富的特点,能够将课文背景等相关知识高效、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创设出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文章用罗布泊的历史教训警醒人们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课前学生对罗布泊可能不甚了解,因此我首先利用多媒体中展示了新疆的地图,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然后请学生解释标题的含义,接着展示两组画面:之前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鲜明的对比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它的消失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知识,并有效拓展的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丰富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也走进课堂,各类搜索引擎媒介,贮存着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多媒体教学即为学生的说和写创设了的情境,学生听的看的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天净沙·秋思》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令,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作者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无限愁思寓于自然图景中,真可谓一句一景!学习这篇课文时,可向学生展示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和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图,请学生选择小令中任意一句进行扩写,用“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来细致描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积极踊跃,这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欣赏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多为名家大师的作品,给人以丰富的启迪,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意境。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教材的“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达的“美”更直观,更形象,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以老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写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但对于没去过云南,没看过歌会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离他们太远太远了,他们无法在脑海里形成相关画面,无法激发美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适时播放一段关于云南歌会的视频,将无声的语言描写变成动态的美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等词句一下子变得形象可感起来,学生深深地为歌会的精彩所折服,更为沈老的语言艺术所倾倒。可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去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吆喝》这篇课文时,我先请同学欣赏了一段老北京城商贩们卖货物的吆喝声并总结其特点,然后请同学结合本地特点,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创造几则有新意的口头广告。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更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