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生本课堂优化策略探讨

2015-05-30 10:48丁青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首歌语文课堂内容

丁青

在学校,总会听见语文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兴致缺少,也不积极举手发言,没有什么学习气氛。教师苦于自己在讲台上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开口,一个本应该充满生气的课堂就被当作一种完成任务的煎熬。

通过在语文课堂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和老师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在笔者看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

(1)学生一直都生活在家长的羽翼下,对外界的认识少,生活范围很窄,所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非常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办法使学生与自己产生共鸣。

(2)高中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呈现出的心理特征导致他们对外界的反应很敏感,有强烈的自尊心,爱面子,怕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堂上会嘲笑他,所以不愿举手发言。

(3)课本上的内容多数是一些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虽然语句优美、感情丰富,但是与学生的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都比较远,学生很难理解里面的丰富情感,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4)语文老师也要明白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付考试,总是害怕学生没有办法掌握知识,不利于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所以就会不自觉变成“灌输筒”,只是简单地把内容都丢给学生,以完成布置的教学任务。

但是学生们却有自己的不同观点:

语文老师提出的问题千篇一律,回答的内容也差不多,就是一些句子的语法,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之类的,实在是没有回答问题的兴趣。

语文老师有时候会惯性地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问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在不自觉中把成绩稍微差点的同学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相比,久而久之,成绩稍差的同学就觉得课堂上的问题思不思考,结果都一样。

语文课上的内容就是那么一些,只要把考的内容多背背熟,能考个好成绩就够了,课堂上的互动有没有都一样。

两种观点态度都莫衷一是。但是终究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有问题。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个性化的选择,只能是被逼着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追求自己的个性发展,强调的是差异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的绝对性地位,告诉学生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是绝对正确的,过分引导学生看重自己给出的答案。所以,要优化语文课堂的质量,就要仅仅围绕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规律作为出发点,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潜能。

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更多地依赖学生,先学后教,在个性化阅读中促使学生提高求知欲。教师要学会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白“教”不仅由知识本身性质决定,也有学生的学习决定性因素。下面举一个例子:学习《琵琶行》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先听这个编有曲调的版本,然后让他们进行短时间快速地自主学习,然后询问学生对这首歌的感受。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首歌感觉有点悲伤。

师:那你们觉得里面有哪句是你们比较熟悉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那你们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一个对偶句。

师:对,你们真细心!那你们有谁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师:说得真好,这是在遇到与你有相似遭遇的人时说的。比如,有个人他从小无父无母,生活困难,当遇到与他相似遭遇的人时就可以说这句话。

……

师:同学们,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融合着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同学们上课的表现都很积极,非常值得表扬!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引导。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学生当成主体,珍惜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宝贵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灵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发言权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留下足够多的成长和思考空间。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探知求欲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目的。

猜你喜欢
首歌语文课堂内容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就是这首歌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主要内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