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晓燕 吴柱国 何冰
【摘要】随着高校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广东医学院创办了新校区——东莞校区,新校区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东莞校区临床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方法与对策,以保证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新校区 临床教学 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广东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编号:1JG13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31-02
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力推动的产物。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性的课题[1]。广东医学院在原有湛江校区的基础上创办了新校区——东莞校区,东莞校区于2003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学生正式投入使用。东莞校区的创办,拓宽了学校的教育发展空间,完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矛盾。但由于东莞校区相距湛江校区500余公里,两校区办学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东莞校区由于没有直属附属医院的依托,临床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沿用湛江校区传统的临床教学管理模式根本行不通。如何构建有效的临床教学管理模式,保证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东莞校区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东莞校区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三多”与“三少”的矛盾突出
“三多”指专业多、层次多、学生多,“三少”指临床教师少、见习基地少经费少。“专业多”即东莞校区临床教学涵盖专业多,不仅涵盖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医学、生殖医学等方向)、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医学检验、药学、中药学、护理学、预防医学(国境卫生检疫、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等方向)等临床专业及临床相关专业,还涉及到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法规与行政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应用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电子工程、医学信息等方向)等非临床专业部分课程,如《临床医学概论》、《外科学总论》、《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放射诊断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层次多”指临床教学不仅涵盖全日制本科生,还涵盖周六、周日授课的成人业余专科及成人业余专升本学生。“学生多”即临床教学授课学生班次多、人数多,同一教学内容重复授课次数多。“临床教师少”是指定编东莞校区临床教师少,2003-2005年仅有41人,而且绝大多数为我校选留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他们作为东莞校区的临床教师储备人才,需在湛江附属医院经过三年的临床培养和锻炼后才到东莞校区担任实验课或见习课的带教老师。“见习基地少”指早期仅有四家见习医院;“经费少”指建校初期学校大部分经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临床教学专项经费明显不足。“三多”与“三少”形成明显的对比,矛盾突出。
2.临床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战线过长
学校设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简称一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简称二院)两个临床学院,分别固定在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两个学院相对独立,二院设有由书记、副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生管理机构,但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负责教学的副院长由一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兼任,不设教学科和教研室,不任命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而是由一院延伸教学管理。即一院统筹两个校区的临床教学管理,使得管理战线过长,管理难度大。
3.临床见习基地不足、病种病例不足、病人难予配合
由于没有直属附属医院的依托,临床见习教学成为东莞校区临床实践教学的短板。经过校院双方多次协商,学校与东莞校区周边几家条件成熟的医院达成教学合作意向,如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厚街医院、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成为东莞校区早期的临床见习基地。在医院见习实践中,医院教学病例的病种数和病例数相对不足,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同时,随着医疗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病人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医患关系紧张,部分病人不愿配合临床教学,使得示教病例选择难度增大,导致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短缺。
4.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条件建设不足
东莞校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临床实验课和校内见习课的主要场所,建有模拟医院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等临床技能实验室,配置有全功能综合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穿刺模型等医学模拟教学模型、多媒体及手术直播示教系统,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学技术人员。但建设早期由于资金不足、场地有限等因素,造成部分实验室未能建成使用,教学设备不全、设备引进不及时、不到位,教学技术人员不足,实验室开放管理难度大,使得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相对缓慢。
5.临床教师疲于奔波,教学热情逐年减退,师生关系疏远
东莞校区的临床教学由湛江校区的一院延伸管理,一院每学期需分批派驻临床教师到东莞校区授课。一院的临床教师既要承担湛江附属医院繁重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又要兼顾两校区繁重的教学任务,况且两校区相距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为了方便工作,许多教师将分散课程改为集中上课,有时一天连续上8节课。长持以往,浪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疲于奔波,教学热情逐年减退。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到东莞校区上课,上课的教师大都属于“走教”,课后师生之间见面机会少,沟通与交流不足,师生关系疏远,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二、东莞校区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健全临床教学管理机构
随着在校生人数和定岗东莞校区临床教师人数的增加,二院于2010年开始独立建制,设置院长、副院长,不再由一院领导兼任,成立了内科学与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与生殖医学、口腔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医学影像与超声诊断学、麻醉学和中医学等8个成熟的临床教研室,并设有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或临时负责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因条件不成熟暂没有成立的临床教研室则繼续由一院相应的教研室延伸教学管理。学校教务处统筹协调两个学院的教学安排和师资调配。
2.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2]。东莞校区作为新校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引进与培养并举,改善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如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二是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授课技能、科研能力培训。通过对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优秀临床教师评选等活动加强师德教育;建立科内“一对一”导师制度,发挥老教师“传、帮、代”作用;通过听课制度、临床教师授课比赛、教学名师授课示范、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交流与访学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三是整合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充实教师队伍。聘请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高职称、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带教水平高的临床医生为兼职教师,并对其进行培训和教学督导,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3.采取临床见习“5+5”模式改革
为了解决临床教学存在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不足、临床见习基地少、病种少、 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医院和病人难以配合等问题,东莞校区于2006年采取临床见习“5+5”模式改革,即50%时间到医院见习以真实病例床边教学,50%时间在校内见习即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模拟“真实病例”教学。经过近8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在保证临床理论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较好解决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降低了临床见习的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临床见习的质量得到了保障。教学改革项目“临床见习 ‘5+5模式改革”获广东省2014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4.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条件建设
模拟教学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医学模拟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近年来加大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中心的条件建设。如增建临床技能综合训练室、增配和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网站、全方位开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目前,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正在建设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12站式考场和3D演播室,配置3D效果视频转播系统。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征对传统医学教育存在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实践能力不强、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与人才市场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出现严重脱节的问题,我校创建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对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著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人文素养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依据教育协调创新的精神,东莞校区于2014年探索校院协同临床医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实施基础理论课及临床桥梁课教学,后2年集中在医院实施临床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首期对临床专业6个班210名学生实施校院协同联合培养。该模式融“理论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一体,把临床教学搬到了床边。经初步调研,实施“3+2”校院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运作,我校东莞校区的临床教学管理具有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的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创新,保证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谢永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232-233.
[3]于泳浩,张素品,纪言文等.模拟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7 39.
作者简介:
成晓燕(1975年—),女,湖南衡阳人,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主任科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