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有莲
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其中课外作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课外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倡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已被我们广大教师领悟并付诸于实践。然而目前农村小学教学中往往还是临近放学,老师才慌慌忙忙地走进教室,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在极不情愿的情形下勉强接受任务,结果作业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数学课外作业常见的问题表现如下:一、作业量过多。二、形式单一,内容乏味。三、应用意识不强。这样的数学课外作业不但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负面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老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外作业设计要体现出趣味性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求知兴趣的长期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例如“两位数的大小”课外作业设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玩猜数字游戏,一位同学写一个两位数,让另外一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这个数字。如写出“43”这个数字,如果猜谜的同学猜是“85”,出谜的同学要告诉猜谜的同学猜大了,如果猜谜的同学猜是“21”,则出谜的同学要告诉猜谜的同学猜小了,直到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为止。
二、课外作业布置要体现出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由于受各自家庭条件不同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存在的好与差。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外作业设计时,要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可以把作业必做题、提高题和选做题,设计成难易相当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三、课外作业布置要体现出生活性
数学作业应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密切联系。一些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收集、整理等多项训练,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例如“元角分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到超市查看一些物品的价格,然后进行比较。对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操作、试一试,这样既能使他们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课外作业设计要体现出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让其发挥最大作用,从而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