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2015-05-30 09:16:34方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方芳

内容摘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在分析了高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跨学科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模式 跨学科教育 人才培养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 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知识的传授以及创业实践经验的介绍过程。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的热情很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试验,我们看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现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谈点粗浅认识。

一.创业与学业的关系

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作为该校“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创业的平台”,每年有5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已孵化出10多家企业。

财大的学子身上有着很浓的创业特质。目前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长的江西财大校友,至少有30多人。在挂满杰出校友头像和事迹的“校友馆”里,历届杰出校友的创业故事震撼着每一个进馆参观的人。该校涌现出一大批创业有成的校友,这与学校突出的“创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信敏廉毅”素质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分不开。

我们看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但是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个问题:创业与学业,孰轻孰重?我认为,学业是基础,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一个专业知识架构。我们必须有这个基础,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为创业奠定一个夯实的基底,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也不可能实现一个长远的好的发展。在校学生应该重视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不可轻视学业。我们要平衡好创业和学业之间的关系。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实在在的指标。这充分说明以创业教育理念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是历史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其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关键。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要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把学生看成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不是容器。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帮助或服务好每一个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涉及到,我们要对课程功能进行改革:我们在强调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创新的能力。并且课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经验体验。

教育部陈希副部长也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创业教育专家,还是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都指向一个现实问题,即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与课程相融合。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上,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挑战自我、不断超越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创业及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学校办学目标设定在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而办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来确保的。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时,就要把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之中,并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也就是,形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要将创业教育与各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共同进行。我们要将创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专业课程中: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结合专业背景的创业能力。我们可以对专业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对学生规定必须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并且对于学生创业实践,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进行集中规范的管理。创业导师给予学生专门指导,学校进行小额贷款以及创业基金的支持等有利措施,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四.跨学科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

高等教育研究协会指出“跨学科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该模式强调将创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专业课程之中: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发现机遇、辨别机遇,进而创业的能力。

跨学科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而现代教师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跨学科知识、综合性的知识。现代教师要更富有创造性,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五.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创新实践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进入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从20世纪初泰勒的第一个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诞生起,管理学者们经过了长期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不仅如此,而且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管理学》的课程体系是围绕着管理者到底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这个主线。我们分为八个部分:首先,管理总论;其次,管理的今昔;第三部分,管理的基础;第四~第八部分,分别对应管理者的主要职能,这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计划是什么?从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组织就要拟定多种方案。方案出来以后,我们就要选择哪个是最满意的。选择了之后,组织就要将计划具体化(5W2H法),并且付诸于实施。组织是做什么?组织包括二层含义,名词就是组织的金字塔,动词的组织就是如何设计组织的架构并且运转起来。我们要考虑把什么样的人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去,这叫人员的配备。我们要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部门、任务的部门化、目标的分解等。正如法约尔说的“人们对权利的喜爱恰是对责任的畏惧”。人们一般喜欢要权利,而不要提责任。这里还有一个授权的问题。我作为组织的领导,我要考虑什么样的权利该集中,什么样的权利该下放,这叫集权分权。与此同时还要考虑一个管理者管理多少个部下才合适,这叫管理幅度的确定,所有这些内容都在组织中回答。所以组织解决两件事情:一个组织架构的设计,二是组织的良好运转。组织设计完之后,接下来就是领导职能。作为一个领导,如何营造一种氛围,让员工都朝着组织目标而努力。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员工的积极性能不能被激发出来,取决于两个方面,40%取决于你对他的指挥,还有60%取决于你对他的激发诱导。”由此就得到领导里的三个分支:领导(狭义)、激励、沟通。激励就是怎么样满足你的员工的需求,进而激发他的动机,从而做出组织希望的行为来。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我们常说如果有摩擦是因为沟通不够。沟通可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再来就是控制。它解决什么问题?大家知道,我们要检验员工所做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组织的目标。如果偏离目标,我们就要纠正它。控制要解决三件事情: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最后就是创新,管理活动必须要有创新。因为组织所处的环境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很强的概念技能,明察秋毫,高瞻远瞩。组织的管理者必须以创新的方式来适应迎接这些变化。从理论层面上来看,这就是我们要构造的管理学理论体系。

那我们如何来推动管理学这门课的教学呢?我们首先从国际范围上来看,最著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采用的是一个全案例教学,之所以采用全案例,就是基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色彩。

现代管理讲究科学的方法、规律,但在实践过程中管理者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要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些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我们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对组织实现有效管理,这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每一个章节重要知识点的讲授中,需要设置一些企业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寓教于乐。学生能较好较快地接收知识,融会贯通,实现思维的发散和知识迁移,应用于实践。教学评价,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结果评价,更应该在评价中注重过程,在内容上注重学习创新能力。

总之,创业教育应该进入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核心环节,并且与专业课程进行紧密融合。我们只有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理论框架建构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xMOOC与远程开放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0:38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7:21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22:47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