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玉美 罗云倩
内容摘要:对比海峡两岸语文师资培育过程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对当下语文学科师范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本文对华中师大和台中教育大学语文师范生培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与分析,试图从分类比较入手,对台湾地区的语文师资课程设置进行总结,并提出课程设置建议,为大陆本科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生培育 课程设置 课改建议
两岸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是两岸师范生培育模式研究的重要方面。大陆师资培育模式有提升与优化的空间,而随着跨区域交流程度日益加深,也需要对其他地区的中文师资培育方式进行借鉴。台湾地区在语文这一传统学科的师资培育经验上具有较为丰富的积累,1994年《师资培育法》实施后,一改传统师资培育的计划与公费,转为市场竞争、多元渠道的模式。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也让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焕然一新,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到教师培养的过程之中,对大陆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1]但从当前文献看,绝大多数集中于师资培育的宏观、总体研究,缺乏涉及语文学科的、深入细致的课程设置研究成果。本次研究就华中师范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两校培养语文师资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对两岸课程设置与学业要求这一师资培育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分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出适合语文学科师范生的培育方案,促使师范生可以在社会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比较方法与内容分析法,以两校中文师范生培养方案为基础,进行内容的比较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直属于教育部,承担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因此其语文学科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在大陆地区具有代表性,其材料来自该校教务处2014年修订的《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台中教育大学是台湾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师范院校,其材料来自于2013年该校下发的课程资料。两所大学职前语文教师培养课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两岸该类课程设置的现状。需要指出的是,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受条件限制,两校都可能对教学计划做某些变动或调整,本研究只以教学计划的文字材料为依据。
二.材料对比
(一)培养目标与学位、学制、学分
1.华中师范大学: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中小学、教育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2]4年制本科,授学士学位,共计143个学分。
2.台中教育大学:淬砺学生学思并重之语文专业,厚植学生博古通今之文化素养,陶铸学生融会创新之应用能力,在教学知能上具备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具备语文教学的实务能力;在语文素养上具备语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备思想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具备文学的鉴赏与创作能力、具备艺术的鉴赏与创作能力;在公民素养上具备面对挑战与自我实践的能力、具备关怀生命与群我沟通的能力、.具备国际视野与尊重文化的素养。[3]4年制大学部,授予学士学位,共计138个学分。
两所学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制定都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突出了语文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同时两校的培养目标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二)课程学分结构
1.华中师范大学:教学计划中按“公共教育平台必修”、“通识课程平台必修”、“专业课程平台必修”、“专业课程平台选修”、“通识课程平台选修”、“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社群教育平台”来分类,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公共教育平台必修”需修满30学分,“通识课程平台必修”需修满41学分,“专业课程平台必修”需修满30学分,“专业课程平台选修”需修满27学分,“通识课程平台选修”需修满15学分,另外“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需修满18学分,“社群教育平台”需修满3学分。
2.台中教育大学:课程架构表中按“共通课程”、“师资培育先修课程”、“专门课程”来分类,“共通课程”包括“共同必修”和“通识选修”,需修满28学分,“师资培育先修课程”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包班教学课程”、“选修课程”,需修满40学分,“专门课程”包括“共同核心课程”、“语文素养类课程”、“语文应用类课程”,需修满70学分。
附表1:两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对比
表1显示,两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平均总学分相近,华中师范大学是143分,台中教育大学是138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两校学分结构相近,专业必修课程均占到两校课程总学分的一半左右,比重最大。但两校在其他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上稍有区别,华中师范大学公共教育课程必修(公必)比重较大,而台中教育大学专业教育课程选修(专选)比重较大,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课程学分结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纵观两岸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大陆与台湾地区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虽然命名不同,但是课程的本质是几乎一致的,均可分为公共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三类,为了便于比较,在本文中以此分类方式对两校校语文师范生培育课程进行分类。
(三)公共课程
附表2:两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公共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表2显示,尽管华中师范大学公共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比台中教育大学高(31.47%:20.29%),但在这里面人文、社会及自然各领域课程学分占比仅有33.3%,远低于台中教育大学的64.3%。分析其中具体的课程可以得知,华中师范大学公共课程中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外语课程比重大,造成了人文、社会及自然各领域通识课程比重较低。而台中教育大学的公共课程更偏向于对“通识”的理解,依照该校整体课程设置架构,区分为社会人文、数理科技、艺术陶冶三个领域和博雅讲堂。与大陆院校开设通识教育的目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的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4]相比,台中教育大学公共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为首要目的,所以课程设置与以下能力发展密切相关:语文与人际沟通能力、公民责任与人文关怀、欣赏与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内省与职业规划能力、国际视野能力、咨询与科学素养、逻辑思辨能力、艺文精神与素养、专业与统整能力。因而相较于大陆,台湾地区学校对通识教育本质与内涵的了解更为深入透彻,开设公共课程自由度更高,也使得其课程更贴近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
(四)学科专业课程
附表3:两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学科专业课程开设部分情况对比
由表3可知,学科专业课程中两校课程方向区分明显。具体表现在华中师范大学更加注重“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本位发展,本科课程设置涵盖了大陆中文系主要的研究领域;而台中教育大学一方面沿袭了台湾“国文系”的课程设置格局,以中国古代文学为课程核心,另一方面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原理和实际应用。
即使在两校相同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上,教学目标、课程大纲、评量方式上也有很多区别。举例来说,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华中师范大学偏重于“研究”,即引导学生展开对研究对象的学术探讨;台中教育大学偏重于“选读”、“概论”,即引导学生初步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解。这些是和两校院系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素质情况有关。
(五)教师教育课程
附表4:两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重要课程部分,两岸高校也都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储备与专业素养。华中师范大学将教师教育课程放在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课程之中,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是必须课程,还有三十多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课程门类多样,与教育学关系紧密,但专门针对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较少;台中教育大学则将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划归到“师资培育先修课程”中,其可以细分为“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包班教学课程”、“选修课程”,具有整齐划一、合理区分的特点。实际上,台湾地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定,所以具有系统性。同时,台中教育大学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开设相关课程门类多,可供学生选择余地大。
三.研究结论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师范教育都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各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基本理念、改革思路、课程性质等方面的认识存在高度相似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两岸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有所异同,各有特色。华中师范大学与台中教育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有以下相同之处:
第一,培养目标与学位、学制、学分要求大体一致。两校均以培养具有相应能力的语文师资为目标,均为四年制学制,同时要求最低修习总学分数也相近。
第二,课程设置类型大体相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均可划分为三类,即公共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虽然两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对本校课程划分都带有各自特色,但实际所开设的课程都可划归到以上三类。
除了以上的相似之处,台湾和大陆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也存在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公共课程中,人文、社会及自然各领域课程学分比重不相同。华中师范大学公共课程中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等所占比重较大,造成人文、社会及自然各领域课程学分比重低于台中教育大学,而后者更加强调这一部分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第二,在学科专业课程中,课程内容方向区别明显。华中师范大学更加重视师范生中文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治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学生可选择的学习方向也较广;台中教育大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偏重对语文素养和教育能力结合的课程的设置。
第三,教师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具有差别。华中师范大学的课程开设更具自由度,也更为多元,但语文学科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台中教育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受到教育部门核定,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同时该校语文学科教育课程设置门类多,更有利于科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建议
结合以上比较研究结果,笔者对我国内地师范院校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在公共课程中人文、社会及自然各领域课程学分的比重。在保持师范生在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外语学习等方面要求的同时,重视通识教育。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而非通才——即培养完整的人。[5]通识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界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共识,而对师范生的培育面向的更不单单是高等教育,培养未来面向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对师范生开展通识教育十分必要。师范院校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应当借鉴台湾地区的案例,开设更多相关通识教育公共课程,引导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大学成为通识教育的精神高地,使师范生练就具有真善美底蕴的高尚人格。
第二,在保持学科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塑造。在师范生培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到专业优势,继续保持并加强对师范生专业素质、治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6]同时做到大学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要求的衔接,应鼓励本院系教师结合语文教育开设多样多元的课程,同时加强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能力等方面能力。
第三,增加学科教学课程设置。从学分分布来看,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偏高,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偏低,因此需要增加语文学科相关课程教学,让语文教育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关注课程间的统合性与关联性。语文学科教学课程设置可以和教育实习联系起来,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关注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态度和建构专业身份,[7]帮助师范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解决教师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核心问题。防止传统的教师教育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脱节。同时师范院校应加强合作,跨地区、跨学校、跨院系开展交流,互相借鉴课程设置方法,循序渐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符合师范生培育目标。
五.结语
本文比较了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总结出两校的共性与特性,并提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笔者希望能够借此启发和完善本科阶段语文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内地课程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至于从微观上具体每一项课程的设置和具体的课程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评量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注 释
[1]郭伟欣,孙冬梅.台湾《师资培育法》对我国大陆地区教师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25-26.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S].http://hums.ccnu.edu.cn/list_show.asp?id=2022.
[3]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102学年教育目标[S].http://lle.ntcu.edu.tw/introduction.php?y=6&language=1.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07:1-5.
[6]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4:1-5.
[7]曲铁华,冯茁,陈瑞武.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7,09:71-76.
本论文成果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