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2015-05-30 10:48高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联结

内容摘要:本文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文本,用作者本人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解读小说中的主要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证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书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共同对推动小说“联结”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 联结

一.引言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调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内在心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最重要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联结”。他关注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殖民主义的社会造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心灵联结的壁垒,殖民者受到被殖民者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共同排斥。在《印度之行》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小说中的印度是一个充斥着偏见和对立的社会,尽管如此,作者依然用他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试图探索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联结”的可能性。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福斯特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也有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源于福斯特于1927年出版的论著《小说面面观》,论著中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他为了某个理念而生存,是容易被读者识别和记住的人物,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殆尽。扁平人物多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辅助圆形人物(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他们有时又被称作“静态人物”。而圆形人物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预测的,他们也被称作“动态人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圆形人物。他们会遭遇冲突,并为之所改变。他们善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使读者惊讶”,更能微妙地以一种悲剧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同情心。福斯特认为,扁平的圆盘突然伸展就会变得有点像圆形。圆形人物表面看起来也是简单平扁,小说家可以在他们的身上挂上各种性格标签,但是他们却并不为这种标识所限。他们随时都会因为一句话,一个行为而伸展为圆形人物。笔者现以书中人物为例,解读书中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塑造,探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存在对推动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二.扁平人物

朗尼.希斯洛普是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代表。他是英国在印度一个小城的殖民长官,和其他扁平人物一样,他“不需要多做介绍就可辨识”。福斯特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是:骄傲自大,狭隘固执,自以为是。在福斯特眼中,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凸显某一性格特征其他性格特征淡化,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强,几乎无发展变化,朗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福斯特对他的塑造非常成功。朗尼有一颗“发育不良的心“,这是福斯特小说中英国中产阶级包括殖民者在内的男性人物所共有的特征。他们自私,自我为中心,崇尚男性的优越地位,他们对女性的压迫根深蒂固,几乎成了一种本能,无需思考。男性的优越已经刻入了他们的灵魂之中。在殖民地中,面对被殖民者始终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朗尼就是如此,他是英国殖民者的典型代表,他面目可憎,满嘴殖民者的陈词滥调。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面对未婚妻阿德拉小姐,他排斥贬低她的感性,对她的感受要么麻木不仁,要么不以为然。对于母亲穆尔夫人和阿德拉想要了解印度和印度人的想法嗤之以鼻。

福斯特对朗尼的蔑视和嘲讽表露无遗,在他的笔下,朗尼实际上成为了英印人(生活在印度的英国殖民者)的典型代表,他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一副统治者的嘴脸。穆尔夫人责备她的儿子对印度人无礼,但郎尼自我辩解说“我们从英国来这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我们的行为可爱!”,“我们来这儿的目的是对他们实行公平裁决,为他们维持社会安宁。” (福斯特,2003:51)这就是他的言行公式,他的一言一行都以此为准则,而他的一切功能也在于此。当他发现未婚妻阿德拉小姐单独和两个印度男子在一起时怒不可遏。当阿德拉受到伤害时,他的愤怒源于被殖民者对他所代表的殖民者的挑战;当阿德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撤销对印度医生阿齐兹企图强奸的指控时,他和其他英印人一样,转而指责阿德拉,孤立阿德拉并与之断绝婚约。正因为朗尼所代表的英国殖民者及其所坚持的殖民主义的存在,使得以穆尔夫人,阿德拉和菲尔丁所代表的正直的英国人渴望实现的“联结”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福斯特特别指出,扁平人物会“曾经因上一句话而伸展为圆形人物,却又为下一句话被压成扁平。”(福斯特,1984:67)朗尼也在某些时刻曾短暂地表现出“圆”的潜质。当阿德拉发现朗尼对印度人的傲慢无礼时,觉得不能和他结婚,于是提出了分手。之后两人觉得应该再谈一谈,当他们乘汽车兜风的时候,无意之中阿德拉碰到了朗尼的手并且没有放开,他们之间仿佛产生了一种“感情的震颤,频繁地在他俩之间传递”,一种和谐突然出现在他们之间,虽然“那和谐像萤火虫身上的闪光一样,照亮的范围很小而且时间短暂。”(福斯特,2003:94)之后又有两次手部接触,如同他的态度发生变化一样,朗尼也对此作出了反应,“他们在相互给予力量,这力量是坚定的,的确包含着重要的意义。”(福斯特,2003:100)在一个小点,一个小段落,他突然变得敏感,仿佛具备了感知能力,但以后发生的事件又提醒了我们他的本色,他又回到了原来的朗尼,又恢复成了扁平人物。

三.圆形人物

阿齐兹医生是小说中圆形人物的代表,也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具有很多圆形人物的特点,阿齐兹医生是本土小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一方面向往英国的文明,一方面又对伊斯兰教的古老文明感到自豪,他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感性,随意,有时表现出狭隘和不诚实,他一方面急于得到英国人的认可,但在他的骄傲被践踏的时候,他又无比愤怒。他个性复杂,性格呈现多面性,难以用一句话描绘殆尽。在不同的场合中,他的面目不断改变,出乎读者的意料。作者的特殊技巧使得他的每次出场都予以人新鲜的感觉。有时可爱,有时又面目可憎,有时简单,有时复杂,有时幼稚可笑,有时又心思深沉。我们脑海中的阿齐兹医生是与不同场景相联系的,这些场景也使得他不断改变。他与朗尼不同,他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人”。

福斯特对阿齐兹的偏爱是明显的,他借阿德拉之口对阿齐兹进行了称赞,例如,在阿德拉进入马拉巴山洞看到阿齐兹时,不禁在心中赞道, “他是多么漂亮的东方小伙子啊!”福斯特以同情和偏爱的情绪处理阿齐兹这个人物,同时又表现他的弱点。阿齐兹被塑造成一个有魅力却不可靠的人。他有道德瑕疵,经常行为不当,不够诚实。他容易激动,感情外露,嫉妒心强。

福斯特强调圆形人物是多变的,而重大的个性变化总是和激烈的冲突分不开的。小说中阿齐兹的性格发生过重大改变。阿齐兹热情地邀请来自英国本土的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游览马拉巴山洞,可是由于天气的炎热和山洞的回声,阿德拉产生了幻觉,从而指控阿齐兹企图在山洞中强奸她,阿齐兹面临审判和坐牢,与之有过亲切交谈,甚至产生友谊的穆尔夫人也对此态度冷漠。虽然他后来因为阿德拉撤诉而被释放,此次事件无疑对阿齐兹是悲剧性的,在英印人心目中他依然是一个不应被饶恕的罪犯。阿齐兹因此从一个对英国殖民者的压迫虽然反感但并无反抗,甚至屈从的普通印度医生,转变成为满怀偏见和愤恨的激进反英分子。菲尔丁先生和阿齐兹之间友谊的产生和发展到结束也是本小说最为中心的内容,尽管两人的关系发展有着良好的开端,友谊不断发展,但是随着阿齐兹的被指控和审判,直至无罪被释放,阿齐兹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不再相信与英国人友谊的可能性。他的转变使人惊讶却也令人信服。福斯特说的对,“只有圆形人物才能在某一阶段内作悲剧性的表现,除了不能逗笑及有时显得别扭外,可以叫人感叹唏嘘,甚至涕泪纵横。”我们不得不说,阿齐兹这个人物塑造的极为成功。他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既可怜,又可悲,不能简单地把他界定成好人还是坏人,他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圆形人物。

四.结束语

福斯特在《霍华德别业》中提出的“联结”观在《印度之行》中继续延续,但在殖民主义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和种族冲突不可避免。小说作者通过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使各色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出入其间,他们自成格局,不为书本所限。扁平人物虽个性固定,但是却不失人性深度;圆形人物复杂多变、难以预测,总能以令人信服的方式给人以新奇之感。这两种人物一动一静,缺一不可,扁平人物衬托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扁平人物朗尼·希斯洛普所代表的英国殖民者和圆形人物阿齐兹医生所代表的被殖民者之间,只要殖民制度存在,就始终是对立关系,种族间的偏见和敌意难以消除,“联结”理想难以实现。

福斯特从人文主义的联结观出发,发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孤立,这也是菲尔丁先生和阿齐兹之间的关系所象征的。在小说结尾中,福斯特借由阿齐兹,他们的坐骑,和无边的印度苍穹告诉我们,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是绝对平等,自由的,那么友谊之桥是可以架起的,即只有当印度成为独立的国家时,英、印这两个国家的代表人物阿齐兹和菲尔丁才能够消除隔离,真诚地相处。因此,对霍华德别业中的箴言――唯有联结――印度之行又补充了新的认识:人生中最有深度,最有意义的联结,只有在平等的人们之间进行。只有当“联结”的障碍――阶级间的隔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得以消除时,才是真正“联结”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E·M·福斯特,A Passage to India[M].苏炳文译.1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Ian Milligan, Macmillan Master Guides:Howards End[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1988.

[4]Nigel Messenger, York Notes: A Passage to India[M].London:York Press, 1999.

[5]岳峰:冲突·融合·隔膜——《霍华德庄园》的“联结”主题解读[N].南昌大学学报,2006.

(作者介绍:高怡,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联结
问道群文阅读 寻觅教学蹊径
深度学习,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
联结策略 让课内外阅读无缝对接
以“四步法”微阅读解决阅读与写作的断裂
联结型微课程在知识展示与建构中的作用分析
运用“联结”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
2014社会创新周:创变客在这里“联结”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