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15-05-30 03:32徐云龙魏佳庆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导学案反思新课标

徐云龙 魏佳庆

【摘 要】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我校积极推进了“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练考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有效。

【关键词】 新课标;导学案;高效课堂;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情感。为此,我校积极推进了“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练考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教学成果斐然。下面谈一谈本人在此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编制导学案,使生物课堂更高效

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关注每一个学生,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学生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而利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

导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使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有效衔接,形成学习的闭合回路,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置于教师的有效监控之下,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益自然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案学习,由预习准备开始,到提出问题、研讨学习、释疑解难、训练巩固、监测评估,再到拓展训练,环环相扣,知识生成、能力提升自然蕴含其中,学生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编制导学案时要注意:

1、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权益和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这样的学习自然就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完成相关内容,可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与困难,师生互相交流、共同研究达成学习目标。

2、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效用。在使用上要求教师能够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在导学案中要适当留白,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学生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注重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这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课堂导入要简洁,要有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

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听课。教学情境对于任何一节课来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要体现生命课堂特点。每节课“中心问题”的创设最为关键,问题要有兴趣性、探究性、系统性、线索性。问题设计好了,一节课也就基本成功了。如人教版第一章《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我联系我们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设计如下问题:手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手指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氧气吗?我们洗手的时候手指皮肤细胞能直接吸收水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讨论欲望,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展示、辩论、分析过程和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氧气和水等物质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吸收,并通过氧气和水的吸收过程,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一中心问题的讨论得以解决,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充满活力的生机课堂特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传统的演示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多媒体教学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并茂,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更为直观的刺激缩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接受时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

四、利用课堂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课堂上学生一句无心的话、一道错题、一个突发的念头都可能成为崭新的课堂资源。课堂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活跃,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这些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是珍贵的隐性课程资源,而且,建立在这种隐性课程资源上的教学,往往最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永远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兆山:《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蔡建法:《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生物学通报2001(6))

[3]邓卫民:《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河南大学,2007)

[2]单江宏:《谈趣味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与体会》(文理导航(上旬),2012)

猜你喜欢
导学案反思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