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红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物理教学阶段,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重视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附和培养人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实验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经验物理学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现代物理学”三个时期。物理学的许多概念、物理规律,都是物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归纳推理和总结二得出的,这从一开始就定格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前人早已认识的,但对学生来说则是新的未知的现象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而不是充当一个辛勤的知识灌装者。而且,学生是具有思想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而实验教学却又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效的教学方式。下面从五个方面阐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把握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知的阶段;第二步是对综合感知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只有感知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概念形成的基础。获得感性认识,应用科学的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回到实践解决问题,巩固和检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而物理知识是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有机组合体。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感性认识的材料,这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就确定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刺激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
实验中,一道强光,一个响声,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面等都会对学生提供客观的刺激,都会引起学生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学生的大脑在这样多角度多方位的刺激下,再在教师的指引下,有利于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和确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教师的教导,自己没有什么主动权,即所谓的教师中心论。从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来看,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教育学生,并不像雕塑家用黏土雕塑或用大理石雕刻艺术品那样随心所欲,一切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有效。实验教学法能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学生的边学边实验,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使学生处于探索者和发现者的位置,学生会为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而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中所发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而不会感到物理知识的枯燥乏味。如果老师以讲授的教学办法代替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方法,那么,美妙的物理现象就只能化为几行干瘪而丑陋的文字或符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不感到乏味吗?因此,可以说,没有演示和实验,就等于没有物理的教学;离开了演示和实验的物理教学,不可能是质量的教学。
四、实事求是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再将所得的结论与已有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比较,修正不合理的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学习作风,为学生营造一个追求真理的学习环境。
五、加强师生交流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的基础
进行实验教学可以使教师摆脱说教者的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老师在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引领自己前进,这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状况、个性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等重要信息。通过多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为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扫清障碍,以达到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的目的。
正是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近几年改版后的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数量明显增多。大量的演示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学生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充分体现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特点。这充分落实好实验教学,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