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
【摘要】现阶段职业教育出现了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所需的现象,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也开始出现问题,分析原因是职业学校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不够符合社会需要,导致了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够顺利就业,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影响。
【关键词】建设类职业院校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79-0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历史传统,它也是目前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职教模式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推行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使之不断成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是办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理想选择[1]。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
1.依托行业,校企结合,构建“三个并举”的办学模式
建设类职业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在推进高a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尽快建立起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并且具有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以满足学习者升学以及工作者就业准备的需要。建设类高职院校要想建立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必要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因为这是实现这种目标的内在动力,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2.在打造高职教育特色中,坚持“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包括建设类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内其贯穿教育始终的核心内容是技能培养,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核心内容的话就算不上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有三个突出的特性: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以及市场导向性。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这种特殊的属性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被替代的,这也在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注意事项
1.企業积极性要高
鉴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企业对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认识的局限,在校企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一方面职业院校积极性十分高涨,迫切希望找到能与之深度合作的企业,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由于认识不到校企合作的“效益”,总觉得自己太“亏本”,特别是一些企业领导觉得校企合作是“自找麻烦,不愿意招事”,这种想法的存在严重阻碍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2.动态发展的过程
校企合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会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学校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水平、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因为学校希望与各方面优秀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企业选择合作学校时,也要考虑到学校的社会声望、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社会综合服务的能力等。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1.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可以成立一支由学校专业教师以及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对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岗位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对调查后的结果分析来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提升的能力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进而明确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2]。
2.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要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应该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内容。职业学校应该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态度目标为导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述的教学内容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第二,职业学校教师应该将职业能力培养以及企业职业岗位需要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构建能够符合职业岗位作业流程所需要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第三,职业学校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当前职业教育中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职业学校强化实习实训设施以及设备建设的重要保障。职业学校在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后还要对实习实训设施以及设备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将实习实训实施以及设备建设同企业现场的实际生产需要相结合,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完成一些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得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要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新需要靠人才。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是企业引进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院校也要积极为企业服务,不断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2]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