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蕾
摘要: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下,很多高校开始实施“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企图通过这种途径来促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而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下往企业输送的人才会更加适应本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实现校方与企业之前的共赢的一种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并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构建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是我国专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自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普及政策以来,高职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在数量上有增无减。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为了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很多高职院校引用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基础之上,实现毕业生与用人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然而,现实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所实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些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从这一点来看,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加以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已经在国外得到实践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碍,甚至可以说,校企合作受到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欢迎。然而,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得到的实际效果并没有预期中的理想。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没有长效机制的推动。根据相关的调研数据,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多为专业开发、实习实训、毕业生安置等方面,然而这些方面的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了解,对各自的运行机制不够熟悉,仅仅是凭借自己的认识来推动合作的继续。同时,无论是校方还是企业,二者都没有将校企合作纳入自己的绩效考核中,造成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尚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本就是从国外传入我国,而国外的很多国家在校企合作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职业群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模式等。然而,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2.造成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实质上牵涉到了多个方面、多种领域。因此,相应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将影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缺乏指导。首先,政府尚没有出台针对企业的奖励机制,所以企业实际上在这项合作中可能会出现主动性不强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其次,虽然我国很多地区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但是权威性的、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并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国家劳动部门虽然制定了市场准入机制,但是实际上,市场准入机制只是在一些特殊的行业产生实效,很多行业并不受到市场准入机制的制约。
第二,合作教育的思想观念尚没有成熟。就企业方面而言,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充当的是选择人才的角色,而并没有参与到或者很少参与到人才的培养当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人才培养完全成了校方的责任。就高职院校而言,合作教育的思想出现了偏差。因为校企合作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些变化,所以学校的行政人员为了避免遭遇麻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够积极,没有秉持合作教育的合作理念。
3.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构建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分析校方与企业双主体合作的利益需求。要想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共赢,就需要满足双方的利益,而在这个目标达成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从企业方面来看,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人才要求,因此,在高职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了双方的利益需求之后,合作的方向将更加明确,所以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也将超过预期。
第二,在利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识别共赢的主客体。合作共赢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共赢的主客体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识别共赢的主客体,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对各自的合作投入有更加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合作双方在利益的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中,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共赢主客体的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需要分阶段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校企合作的进程[5]。
第三,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方向,据此而实施相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具有各自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在推动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发展和企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现状,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其他国家的校企合作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6]。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如果想实现校企之间的长远合作、深度合作,就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具体体现为挖掘校企双方的共同愿景;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合作受到制度约束,进而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式性和正规性;明确合作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有足够的空间施行自己的方案,并利于双方协调工作,减少工作摩擦;最后,学校还应当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教学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从而使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4.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人才培养途径,从它的施展成效来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当继续沿着校企合作这条路走,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种宏观问题以及细节问题,在合作共赢的理念的指导下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和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校企合作互动平台的构建——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项目编号:14G5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02)
[2]张波.高职校企合作共赢模式构建——以连锁人才培养为例[J].时代教育.2013(17)
[3]李银兴.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包裝世界.2014(04)
[4]胡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5]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6]曹向峰,刘雪勇等.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办学经验[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