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团化运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研究

2015-05-30 10:48朱建飞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

朱建飞

[摘要]高校受资助社团主要以受到各类经济资助的学生为主体,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主要分为社会基金项目类、感恩自强教育类、自助助人公益类三种。实施受资助学生教育管理的社团化运作,能有效调节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优化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模式。建设好高校受资助学生社团,需从塑造核心文化、打造品牌项目、强化务实功能、完善运行机制四方面着手。

[关键词]社团化运作  贫困大学生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53-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效呵护和支持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是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传统的以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的多元化资助政策模式下,积极建立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社团组织,实施受资助学生教育管理的社团化运作,对有效促进受助学生实现自我激励、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感恩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受资助学生社团的概念、类型与趋势

高校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为实现其自身共同意愿,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受资助学生社团是指以各类受经济资助学生为主体,以开展各类受资助学生教育活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为目的,以提高受资助学生综合素质、自身潜能、感恩意识为归宿的群体组织,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公益性和教育性。

当前,高校受資助学生社团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社会基金项目类:主要指由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等成立项目基金,依托高校成立面向贫困学生的社团组织。二是感恩自强教育类:主要指在政府或高校的组织下成立,以促进经济困难学生感恩社会、自立自强为宗旨的学生社团。一般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直接负责指导,具有良好的运行基础,带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功能,并积极通过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社团成员的心理品格、综合素养和感恩意识,实现广大受资助学生的自立和自强。三是自助助人公益类:主要指受资助学生自发成立,具有困难学生“自助”“助人”双重目标的社团组织,如部分高校成立的思源社、爱心社、自强社等。一般实行校院分级管理,由于经费、政策配套的原因,其发展程度普遍较为缓慢,但因为大多为受助学生自发组织,社团对于成员的接纳度和亲近感更强,在各类活动开展中,更能有效彰显其自助、助人的初衷。

目前,高校各类受资助学生社团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运作模式的项目化趋势。相关企业和社会基金会不仅给社团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还给社团运作带来全新的理念,进行了社团项目化运作模式的创新。通过一个个公益类、实践类、创业类等项目的实施,让基金会的理念得到社团成员的广泛认同,并通过项目开展积极履行基金会宗旨。二是发展目标的务实化趋势。各类受资助学生社团的建立,始终围绕全面提高受资助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努力通过社团运作,让更多受助学生从“资助”走向“志助”,国家资助政策从“输血”变为“造血”,以此更好地帮助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自立、自主走向成长、成功。三是组织方式的人性化趋势。针对受资助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较多的自卑、孤僻、敏感、封闭等特点,在社团活动组织过程中,更加体现关心、关怀、关爱,以人为本,注意根据受助学生个体的实际特点开展工作、组织活动。

二、社团化运作模式对于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

社团化的运作模式是对传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补充和路径创新,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团化运作有助于调节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精神贫困”是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重要心理障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困难学生与身边同龄人相比容易形成生活落差,往往会产生自卑、焦虑、敏感和孤僻等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在应对大学生活时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尤其是情绪、情感上的孤独和社会交往中的孤立。而“朋辈间支持”因其简单有效,直接干预,并具有亲情性、友谊性、自发性的特点,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更易于被接受。同时,社团内部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能够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可度,塑造更加健康向上的心理模式,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2.社团化运作有助于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困难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在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主流都市文化的差异和隔阂。同时,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参与各类校园活动较少,在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社会资本积累也相对较低。针对于此,在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社团中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能够为他们创造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广阔平台,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协调、支持、竞争与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际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等。同时,社团活动还能帮助困难学生建立更多的人际交往平台,帮助他们积累社会资本。

3.社团化运作有助于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价值观念形成并固化的关键期。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质朴、单纯,在各种社会思潮和经济利益的猛烈冲击下,容易迷失自我,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滋生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削弱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感恩作为一个人的品德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教育引导,使受教育者接受到知恩、报恩、感恩的情感源泉,自觉形成感恩心态,并在实际行动中外化为感恩行为。基于此,大力开展孤儿院、养老院走访、边远地区义务支教、公益募捐、慈善义卖等活动,积极营造感恩于心、感念于行的良好校园氛围,能够有效促使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升华,并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从“自助”走向“助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4.社团化运作有助于优化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帮扶模式。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模式,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学校政策,形式较为单一,贫困生在教育、引导和管理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潜能发挥不够充分。将困难学生组成社团,实行社团化运作有利于建立受助学生的横向联系,方便学校集中开展各类资助政策的宣讲与教育。同时,各年级贫困学生都在社团中,也有利于建立纵向间的代际联系,可以更多地发挥高年级受助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教育和示范作用,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机制。实施社团化运作,还能有效集中受助学生的资源和力量,以社团形式向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等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援,扩充资助形式和经费来源,帮助更多困难学生受助。最后,社团化运作还有利于孵化品牌性的资助项目,为受助学生开展大型公益类活动、宣传类活动、创业类活动等提供坚实的支持,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校受资助学生社团的建设路径

目前,各高校受资助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如活动经费不充足,社团成员流动性较大,社团骨干素质不能满足社团需求,社团组织的公益类活动难以定量化考核,社团自身宣传程度不够,社团与各类社会、企业、基金会组织联系不够紧密等。针对于此,必须尊重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身潜能,塑造社团的核心文化,打造社团的品牌项目,健全社团的组织架构,完善社团的运作模式,从而促进受资助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精心塑造社团的核心文化。所谓社团的核心文化,是指在社团的长期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为社团成员所普遍接纳和认同的,富有特色的社团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团体意志的系统总和。受资助学生组成的社团也具备一般社团的共同属性,因此可以从四个方面精心塑造该类社团的核心文化。一是要塑造社团的精神文化系统。做到以学生为本,明确社团的建立宗旨,鲜明地将“给贫困生搭建交流、锻炼、发展、强质的广阔平台”作为社团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将这种精神文化外显为规范化、体系化的社团口号、社训等,以此达到社团精神入脑、入心的效果。二是要塑造社团的行为文化系统。倡导在社团内部形成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氛围,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讲求文明,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微环境。三是要塑造社团的形象文化系统。专门设计独具特色的社团标准色、标准字、吉祥物、徽章、旗帜、刊物、网站等,使得社团形象具有充分外显化的表达途径,并通过新媒体平台等给予积极传播,以此提高社团的识别程度,扩展社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要塑造社团的制度文化系统。建立完备的社团制度规范体系,部分由企业或基金会赞助的社团还可以大胆借鉴企业或基金会制度优势,建立属于自己的制度架构,通过制度保证社团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全力打造社团的品牌项目。项目管理是企业或社会组织将自身工作以若干项目为基本单元,进行分解、立项、施行和考核的过程,是当前国际企业运营中流行的管理方法。将项目化管理引入高校受资助学生社团建设领域,打造特色品牌项目,有利于改进社团的管理模式,激发社团的潜在活力。为此,一是要做好项目的定位细分。不能单纯就志愿服务、公益义工等“大而全”地开展活动,必须集中有限力量,结合社团实际,专门针对某一类群体开展工作,如针对西部留守儿童群体的爱心午餐、针对都市空巢老人群体的临终关怀等,从而形成特色品牌项目,以此产生社会辐射力。二是要大胆借助社会资源,寻找合适项目中介。引导社团主动与街道社区办事处、儿童福利院、医院、血站、养老院等形成共建单位,整合各方力量,扩大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通过合作共建,为优质的社团运行项目搭建桥梁,扩大其互动效力。三是要积极拓展项目实施的经费、场地、物质资源支持。通过联络相关企业、基金会等,取得赞助经费,确保项目运行的资金保障。四是要形成项目化运行的完整制度机制。这些制度机制主要包括社团内部对于项目的立项申请机制、答辩审核机制、运行监控机制、总结反馈机制、经费配套机制和总结传播机制等。通过各种相应机制的建立健全,达到社团品牌项目的制度化运行、规范化运行和科学化运行。

3.不断强化社团的务实功能。受资助学生社团的使命归根结底在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因此加强该类社团的建设,必须要在涉及困难学生核心利益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强化社团的务实功能。为此,一是要强化社团的心理健康功能。社团要建立与学校心理辅导机构联系的桥梁,开展成员心理状况集中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经常性开展心理辅导讲座,通过面谈、网上咨询等方式,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困难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帮扶。二是要强化社团的就业指导功能。贫困学生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社团要积极开展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等活动,帮助困难学生提高就业水平;同时还可以积极联系社会企业或基金组织来校进行定点招聘,积极发布相关就业信息,为部分受助学生打通就业“绿色通道”。三是要强化社团的能力素質培训功能。资助育人的目标不仅在“扶贫”,更是在“扶能”,因此社团要积极建构成员的能力素质培训综合体系,充分借力校内外资源,开展诸如“自强夏令营”“困难学生专项提升计划”等活动,培养受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条件允许的要以社团为依托,积极申报相关配套课程,选聘建立针对困难受资助学生的能力素质培训指导教师队伍。

4.深度完善社团的运行机制。具备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保障受资助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一是要完善社团的指导体制。在过去由校学生工作部门主要领导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企业、基金会的指导作用,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委托学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二级学院进行管理,丰富社团指导的多元化体制。但不论领导机构为何,学校层面必须给予这类特殊学生社团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倾斜。二是要完善受资助学生社团的人员选拔机制。强调社团本身的开放性,以困难学生为主体,但不排斥非困难学生热心者加入,从而丰富社团的人员构成。三是要完善社团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强调加入人员的公益性、志愿性和政策导向性,通过考核与激励措施促进社团内受资助学生完成一定的义工量,激发其内在感恩意识,强调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教育目的。四是要完善社团的优秀朋辈示范机制。在社团内部选拔培养若干具有典型性的受助学生榜样,充分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同辈群体相互影响、相互辐射的示范作用,实现社团内良好传统的代际传递。五是要完善社团与资助方的联络交流机制。在资助过程中,出资人与受资助者双方的交流能够起到很好的心理调适作用,资助方的情感关爱可有效激发受助者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帮助受助学生减轻生活中的边缘感。因此,可利用撰写感谢信、制作成长汇报书、回赠感恩礼物、寄送节日卡片等方式,搭建社团成员与资助方的爱心传递桥梁,形成“关爱与回报”的良性互动。六是要注意社团组织的“去标签化”机制。由于该类社团的特殊性,很容易被周围的同学群体带上有色眼镜对待,为该类社团贴上“贫困生集合体”的不良标签。因此,要注意应用恰当的传播手段,弘扬社团精神,为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社团简单“标签化”的不良倾向。

[参考文献]

[1]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吕迎春.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价值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涂德祥.资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4]蔡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育人新机制研究——以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为例[J].青年探索,2011(2).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