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画东渐背景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本文对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在华传播与出版的兴盛景象进行了探析,指出传教士文化的出现是西方铜版画传播的开始;马国贤引进西洋铜版画并促成其出版;本土铜版画出版的鼎盛时期是在“郎世宁画风”形成阶段;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之所以顺利在华传播是清政府为了满足其统治的需要促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传播;出版
【作者单位】殷小彤,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背景下,宗教文化尤其是天主教文化得到发展。由于在宗教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各种阻碍,许多传教士开始转变思维,通过“艺术传教”“科学传教” “学术传教”等方式进行宗教文化传播。此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传教士对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使明清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西洋铜版画在华传播与出版形成西画东渐的鼎盛景象,同时极大提升了明清时期的版画艺术水平,促进了中国出版技术的发展。
一、传播开始,西画东渐的传教文化
西方绘画艺术早期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到中国,代表人物是罗明坚。罗明坚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传播的书籍中有很多彩色画。每当罗明坚到一个地方,他就会在当地建立一些小教堂并将圣母玛利亚的图像挂在教堂中,使当地人不由自主对新的宗教信仰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不仅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西方艺术也开始传入中国。在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的出版技术得以发展。
西方绘画艺术传播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是利玛窦。继罗明坚之后,利玛窦也将西方的绘画艺术逐步传入中国,这加快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例如明清时期出版的西洋铜版画图书《圣经故事》和《福音史事图解》,其中《圣经故事》是由欧洲印刷中心安特卫普(Antwerp)印制的。仅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出版物就传到了中国。《福音史事图解》则以铜版画的形式将圣经的内容表现出来,吸引力更强。
利玛窦促进了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最初,西方绘画艺术主要在中国南部地区传播,但是利玛窦的出现将西方绘画艺术传播不断向中国北部地区拓展,加速了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的推广。从传播区域来看,利玛窦等人最早在广东传播西方绘画艺术以及科学文化,之后拓展到江西、南京等地,此后从南到北,向北平推进。
为了更好地将西方文化灌输给中国人,利玛窦等人意识到印刷术和图书对传播西方艺术和宗教思想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将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印制成图书传播给晚清的中国民众。由于印制得新颖有趣,有些中国人甚至主动向传教士索要图书,尤其是带有铜版画插图的图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西方铜版画的传播。
二、正式出版,马国贤引进西方铜版画
继利玛窦进入中国传教以后,很多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不断传播西方文化,其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的推广为西方铜版画的正式出版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中国政府深知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化学等。此外,清朝统治者倡导学习西方的艺术风格,这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慢慢在中国兴盛起来。当时在清朝政府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西洋画家,比如朗世宁、安德义等。这些杰出的西洋画家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朗世宁画风”。与此同时,在西方绘画艺术熏陶下,朝廷中陆续出现一批新型画家,比如冷枚、焦秉贞等。这些画家不仅在画风上深受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而且敢于在绘画技巧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由此,清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绘画类型,有铜版画、油画、壁画、镜子画等。与明代相比,清朝的绘画种类有了巨大的突破。在各种绘画类型中,铜版画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西洋铜版画建立在西洋油画的基础上,其构图以焦点的透视为重点。相较其他绘画种类,西洋铜版画色彩鲜明,能生动形象地表现画家的意图。而且西洋铜版画效果逼真,人面对西洋铜版画,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景象中一样。康熙年间,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清朝统治者开始支持绘画艺术的发展,希望通过绘画作品向百姓宣传盛世景象。由于西方绘画艺术具有真实还原效果,特别是西洋铜版画可以运用西方绘画的明暗法和焦点透视法使绘画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西洋铜版画毕竟是舶来品,需要由洋人来完成,于是这个历史任务交给了晚清时期一个著名的传教士——马国贤。当时,马国贤作为协助教会特派人员来中国,解决礼仪方面的问题。在此期间,马国贤作为画家正式入职朝廷。康熙皇帝非常欣赏马国贤的画,因此马国贤一直在朝廷侍奉皇帝,并因铜版画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马国贤曾和康熙皇帝一起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在此期间,马国贤在热河避暑山庄作画。康熙年间,马国贤完成了36景的避暑山庄铜版画制作,并将之全部印刷出版。
康熙五十六年,新型地图《黄舆全览图》绘制工作全部完成。这幅巨大的地图被马国贤分成了44块并采用铜版雕制和印刷,这是西洋铜版画在地图制作及印刷方面的首次应用。可以说,马国贤在向中国传播和推广西洋铜版画技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鼎盛时期,“郎世宁画风”及本土铜版画的出版
“郎世宁画风”形成于清朝康熙晚期到嘉庆初期。所谓“郎世宁画风”是指以郎世宁为首的一批传教士具有的独特绘画风格。这批传教士多承担宫廷画师职责。这一时期《聚瑞图》《百骏图》《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圆明园图》等中西融合的作品开始出版。“郎世宁画风”的形成标志着西画东渐进入了鼎盛时期。
“郎世宁画风”的兴盛与其迎合封建统治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如其代表作《平定准回两部得胜图》的创作。由于清朝统治阶层对绘画的色彩等有较多要求,郎世宁作画往往要不断进行修改,这使其绘画风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政治意味。但正是“郎世宁画风”对清朝统治需求的满足,才促使其能在西画东渐中得以发展并走向鼎盛。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催化了中国本土铜版画的产生、出版和传播。中国本土铜版画出版开始崛起,出版技术迈向了新的里程。《圆明园图》铜版画成功出版标志着中国人真正掌握了西洋铜版画出版技术。
四、西洋铜版画推广和传播的历史意义
西洋铜版画的传播和推广历史意义重大。一方面,西洋铜版画为西方绘画艺术和印刷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和传播带来了更先进的理念。在西洋铜版画中,画家不但运用了西方绘画透视法和明暗法,而且构图非常精细到位,学习这种画风对我国绘画技术和水平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另一方面,西洋铜版画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发展,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推广。在当时印制的本土铜版画中,很多绘画作品将西洋铜版画的绘画风格与中国的文化氛围结合起来,呈现了绘画艺术另一层次的美感。
西洋铜版画的传播和出版促进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交流,有利于实现双方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共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洋铜版画在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特别是晚清时期,服务于统治阶级“郎世宁画风”的形成,无疑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文化自由开放的今天,我国绘画艺术更应该看到其局限性,大胆创新、兼容并蓄,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促进我国文化艺术和出版事业全面发展。
[1]黄雅玲. 略论西方铜版画艺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J]. 出版广角,2014(3):5-9.
[2]叶帆. 明代西画东渐的演进及其影响[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35-36.
[3]胡建南. 西画东渐初期图像“逼真”问题辨析[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4):33-35.
[4]孙晋云. 西画东渐中的清代铜版画[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3):45-46.
[5]赵岩. 明清社会的审美趣味与西画东渐[J]. 出版广角,2015(3):23-25.
[6]赵岩. 明清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画东渐的反应[J]. 设计艺术,2015(3):23-24.
[7]葛鸿志. 西画东渐对传统人物画的影响[J]. 出版广角,2011(4):34-36.
[8]潘风全. 论西画东渐与中国画的拓新[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3-9.
[9]莫小也.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J]. 美术观察,20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