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输出”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外宣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5-05-30 17:39雪莲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文化输出外宣翻译教学模式

雪莲

【摘要】外宣翻译作为世界与中国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中国“文化输出”的战略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英语专业作为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第一线基地,应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外宣翻译人才。

【关键词】外宣翻译 教学模式 文化输出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能帮助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是一座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现阶段要求的外宣翻译人才,深感压力重重。本文从对目前中国外宣翻译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对外宣翻译教学提出了一定见解。

一、中国文化输出及外宣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前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已经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强大,更是精神的强大,文化的强大,语言的强大。文化输出要依赖语言的翻译水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对外传播,就不会被世界认同和理解,甚至会遭到敌国的恶意歪曲和攻击,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千,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在狭义上,外宣翻译包括各种政治文献翻译、新闻文本翻译、公示语翻译、信息资料翻译等。

二、外宣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外宣翻译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一些译者的基本功不扎实,白字连篇,导致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还有由于一些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不足,虽然译本拼字无误,语法正确,但外国读者却很难读懂;有的译者以文本为中心,将外宣翻译等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翻译,忠于原文,未在译文中加入个人创造。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历来重视文学翻译,轻非文学翻译。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未开设专门的外宣翻译课程,仅开设了普通的英汉互译课程。在该课程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更注重文学文本的翻译,认为只要文学文本翻译做好了,其他的文本翻译都不重要,甚至用文学翻译的方法笼统对待所有的文本翻译,使得非文学文本翻译质量日益低下。

另外,高校英语专业较为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性,相关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在课堂上未对该课程引起重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别的比较,这样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进而在翻译外宣文本时,不能用外国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得翻译文本不被外国读者理解,未达到外宣翻译信息交流的目的。

三、外宣翻译教学改革探索

1、重视夯实语言基础教学

在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初期,容易被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影响,无法静下心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潜心研究,往往错过了大学阶段第一年的夯实基础阶段。此时,教师应当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不断强调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在词汇教学中,不仅停留在词义的理解上,还需对词汇的具体使用、搭配规则以及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加以详细解释,更关键的是对学生课后巩固训练要加强。对学生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避免学生犯同样的错误。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对有限的课堂学习内容加以补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加快提高语言基本功。

2、注重实践环节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加入外宣翻译实践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材料和仿现实的翻译场景,涵盖面应尽量广泛,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去用目的语言解决实践问题。为学生创造接近目的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目的语,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寻找课外实习实训的机会,通过线上翻译、会议记录翻译、产品性能翻译、公共场所标志语翻译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体会外宣翻译的过程。

完成实践环节后,教师务必对学生的习得进行点评,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发扬亮点,从而加强了实践积累。通过实践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估,学校亦可将实践环节成绩纳入评估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运用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提高扎实的基本功。

3、摒弃不利的传统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首先,在外宣翻译的课堂,教师必须跳出非实践意义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翻译课堂上,教师们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强调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甚至反复考查学生对翻译标准的记忆,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的学生学完了翻译课程以后,对翻译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另外,在大量的文学文本翻译中,学生习惯于用纯文学的语言。忠于原作者的视角进行翻译,而大量的外宣翻译不能用文艺的方式进行处理。学生们牢记各种翻译理论知识,再用文学语言翻译出的外宣文本,往往让外国人贻笑大方。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流现在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国人接受,在“文化输出”的视野下,如何输出,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如果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不强,又不愿多学习相关知识,没有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且没有根据目的语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在语言转换时进行调整的自觉性,就很难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跨文化引导。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资源,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例如出国进修、文化考察、多阅读跨文化书籍、多与外籍人士沟通并及时作出书面总结。

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增强“外国人和中国人文化有异”的意识,注重对学生外国文化的引入和讲解,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思考,認识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时应该时刻有一种“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母语文化对异国文化不应该是一种抵制,而应该是一种推动。在中国“文化输出”的视角下,外宣翻译工作对外宣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摇篮,高校英语专业应及时对外宣翻译课程设置进行相应调整,最教学模式进行适时改革,培养出能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外宣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果笑非.外宣翻译人才基本素质论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5)

[2] 胡兴文、张健. 外宣翻译的名与实[J]. 中国外语. 2013(5)

[3] 刘春阳. 谈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J]. 外语学刊. 2013(1)

[4] 王小兰、刘奕. 外宣翻译与专业英语教学[J]. 中国地质教育. 2011(4)

[5] 张琳. 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J]. 榆林学院学报. 2011(5)

【基金项目】

1、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大循环”与“小循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初探》 项目编号:2013398

2、2013年度武汉东湖学院青年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输出”战略视野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输出外宣翻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学生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握拳而立”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张靓颖玩音乐没想着“文化输出”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日本动漫《犬夜叉》的编制与发行启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