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5-05-30 08:14黄志斌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6期
关键词:铅笔生活化数学知识

黄志斌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所作的精彩描述. 正因为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就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共同点.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时,首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从学生熟知且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 简言之就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尝试: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乐中学”

心理学家沃尔伯格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成绩越好. 根据这个原理,“数学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且又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 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其认知需要,萌发主动探索的求知欲,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

1. 从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 根据这一特点,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 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今天是玲玲的7岁生日,妈妈要带她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 玲玲说:‘我长大了,让我自己去试试吧!妈妈把钱交给玲玲,叮嘱她要注意安全. 玲玲上车买了车票,下车后去蛋糕店买了蛋糕,又去玩具店买了自己喜欢的布娃娃,你们看,玲玲多高兴啊!”接着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玲玲是用什么买车票和生日礼物的吗?”学生答出是人民币后,教师接着问:“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是在什么时候用的?”这一问,一下子把要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拉近,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新知的学习和探索中去.

2. 从现实的生动事例引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性、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 用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生动事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播放一段课前录制的老师领同学们过马路的录像. 当同学们看到画面中自己或熟悉人的身影时,情绪高昂. 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定格后的画面,看画面中有哪些人和物,数一数各是多少,从而深刻感知11~20各数是在生活中产生的,使学生对数产生亲切感.

二、活用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做中探”

大家都知道,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 课本例题是静止的,而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同化”为主要方式的“动态生成”过程. 所以,数学教学必须由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生活资源,恰当选择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用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做数学”的活动中完成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例2时,教师通过谈话引出生活事例:“同学们,你们买过铅笔吗?现在小红也要去买铅笔,请看她要买几支铅笔,售货员又是怎样给她拿的?”接着播放一段录像:小红走到商场文具柜台前说:“阿姨,我买13支铅笔. ”售货员边拿边说:“这一捆是10支,这是3支,一共是13支. ”看完这段录像,教师通过谈话反馈前面提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我们也来做一个买铅笔的游戏好不好?谁来做小顾客?先想好要买几支铅笔. 谁愿意做售货员?可要边拿边说,让人家听清楚你是怎么拿的. ”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争先恐后来上台表演:“我买11支铅笔. ”“这一捆是10支,这是1支,一共是11支. ”……下边的同学不仅要做小裁判,还要思考回答“1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这个数怎么读?”等问题. 这里,教师巧妙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合理配置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在模拟操作中亲历11~20各数的组成过程,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的不同意义,在“做”中探索,“做”中理解,“做”中体验,“做”中解决.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悟”

斯金纳认为,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 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强化,会促进他们的学习,而且强化越及时,效果越好. 活动强化是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强化方式.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和实践活动里,使学生在“玩”中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思维得到发展提升.

1. 开展生活味的数学游戏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这取决于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 教学中引入游戏,能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富有生活趣味的活动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巩固、拓展所学知识,深化认识,活跃思维. 同时,游戏还具有竞争性和团队性,能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取得胜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游戏被广泛引入数学课堂,常用的有“找朋友”“摘果子”“对口令”“开火车”“接力赛”“夺红旗”“给小马虎治病”“比比谁最聪明”等. 适时开展数学游戏,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增加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2. 开展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多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把探求新知的场所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布置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制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求知.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布置“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活动. 上课时,由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信息:“这包薯片的包装袋上印有‘加量20%,是说增加的重量占原来重量的20%.”“衬衣标牌上注明‘含棉100%,是说这件衬衣是纯棉的.”“这张报纸上有‘90%的感冒无须用抗菌药,是说如果有100人患感冒,其中90人不需要用抗菌药,靠补充VC、多喝开水、适当休息即可治愈. ”……在展示交流活动中,学生了解到了涉及生活常识、科学知识、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拓展延伸了知识领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用中创”

数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情况,更应关注学生能否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学习了人民币,会当售货员,算出10元钱最多能买几样文具;学习了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解决旅游中的路程、时间、交通工具速度的计算以及单价、总价、最佳旅行社的选择等问题;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会做小小设计师,算出制作家用电器罩所需的材料;学习了圆的知识,会解释车轮的形状为什么是圆的,会用圆形硬纸板做一个陀螺,确定圆心的位置,装上手柄试试能转多久;学习了利息之后,会当家庭理财参谋,说说存钱应考虑哪些因素,怎样存最合算;学了百分率后,会当小管家,了解家中各项日常开支,求出百分率,提出开支调整意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精心设计开放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合理判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题材,以活动为载体,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数学,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猜你喜欢
铅笔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