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王正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自从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开始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
(一)我县城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一、硬件设施有差距
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手段的改进,新课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目前农村小学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来有一定的改观,但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实验室与音乐室、电教室等功能用房严重不足,实验器材、音体美器材还比较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谈何均衡。另外由于资金不足,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用品不能及时维修、更新、补充,学校校舍、学科实验器材、图书储备、体育器材等与城区学校相比都比较落后,不能完全满足新课改需求。
二、师资力量有差距
1、教师队伍结构老龄化,农村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师转正的,教师结构老龄化较严重。他们的教学经验不可否认。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由于年龄偏大,他们很难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
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也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极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虽然也安排了“教学不一致”的专项培训学习,但一时也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专业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大部分学校里,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重要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制度保障,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1、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小学校舍建筑标准和技术装备标准,加强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环境建设,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规范化。
2、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结合铜梁县校舍安全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制定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基础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推进目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应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交通状况、群众认可等情况,分别采取寄宿制和交通接送相结合的形式;已实现“村村通”的乡镇,可通过解决交通问题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因教学点撤并所带来的上学远的困难。随着校点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的推进,实现薄弱学校撤并到位,中心学校建设到位,解决离校较远学生入学措施到位。
3、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条件一体化。要高质量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坚持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实施农村小学联合办学发展思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的范围,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示范性学校,建设一批农村中学标准实验室,力争全县所有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具备计算机教室。要进一步落实划片招生政策,扩大优质高中在农村的招生名额,减少择校生招生数量,做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农村教育生产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教育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是我们各级领导要深思的问题。只有对教师队伍充分认识,我们管理才会闪耀人文的光芒。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很大程度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教师永远是教育教学战线的第一生产力,建设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1、优化师资队伍,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教育主管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调配交流等有关管理职能,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调配。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
2、改变农村学校按师生比配备教师的单一方式。农村学校规模虽小,但学校课程仍需按国家规定开设,这就需要不仅考虑生源的多少,还应照顾到学校规模、班级数量和课程设置,保证每门科目都有专业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3、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我县教师流动主要呈现单一方向性:城乡、区域、层级教师流动的不对称性导致城区学校教师人满为患,农村学校讲台缺人上课的局面。要破解重我县教师流动的难题,笔者认为就必须在坚持依法进行、循序渐进、利益兼顾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铜梁县城乡教师流动法规与制度。
三、改革招生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均衡发展
(1)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就近、免试入学”。小学实行划片入学,新生报名须持公安部门核发的儿童户籍卡和与户籍情况一致的住房产权人的房产证。初中入学可通过整体调拨或电脑派位的方式进行,这方面可以借鉴安徽“铜陵经验“,将铜梁打造成为义务教育中的“无择校”的区域县城。
(2)加大“指标到校”改革力度。在去年实行全市联招升学名额直接分配到各所初中校办法的基础上,今后应加大这一改革力度(市教委最新公布的数据为50%,我县2010年的比例是60%),并在初招层面实施。推行“指标到校”改革,不仅促进生源均衡配置,实施素质教育,而且让不同层次、各有所长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共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每年各中小学学区分别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划定,并报经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开学前向社会公布。没有特殊原因各中小学一律不得招收同城借读生,凡擅自接受借读生的学校其借读费一律予以调控,用于扶持薄弱学校建设。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能够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硬件設施的要求,教师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能够得到相应的承认与尊重,就能安心从教,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乐于任教,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公平入学,和谐竞争,让学生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我相信城乡教育会逐渐趋于平衡,最终达到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