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民阅读反思与展望

2015-05-30 10:48蔡晓宇
出版广角 2015年18期
关键词:全民阅读思考建设

【摘要】全民阅读在2015年大举发力,思路理念、工作举措、组织保障、智力支持等多有创新突破,社会影响、产业指标相互印证凸显不凡成效。但从长远来看,供给乏力、流通疲软、基础较弱、机制受限、氛围不浓、智力不支等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在新起点上,全民阅读应该加大深化阅读行为与精神消费规律认识、优化组织机构与制度机制建设、加强活动布局和工作部署的顶层设计、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出版供给侧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流通体系整合创新、立体化纵深化宣传倡导全民阅读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关键词】全民阅读;思考;建设;发展。

【作者单位】蔡晓宇,中国传媒大学。

全民阅读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社会高度关注、行业强势推进的文化事项,其不仅成为出版工作的重头戏,也在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影响甚广。2015年是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发起全国范围内的全民阅读活动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全民阅读走向阶段性高峰的重要年份。对2015年全民阅读活动进行梳理与反思,既是对重大事项的盘点和回味,也是在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上对文化盛举的致礼和思考。

一、回顾:丰收之年体现累积精进成果

总体来看,全民阅读在2015年可圈可点,从政府高层频频发声倡导,到地方政府形成法律制度,从活动声势持续扩大备受瞩目,到繁华都市点燃一盏盏读书的夜灯,全民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文化活动、社会景象,都遍及并深入街巷角落和公众内心。具体而言,以下五个方面值得一提。

1.思路理念:战略性与人本化融合

一是从宏观角度看,全民阅读的工作理念既更入云端,又更接地气,体现战略性与世俗性的结合。全民阅读连续第二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可以说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位置得以深化。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全民阅读时,却从日常生活方式切入,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这可以说是较为少见地强化全民阅读的世俗性,无疑促进或者说是体现了全民阅读工作思路的转型与完善——更加细致深化,切入百姓生活。

二是从微观角度看,全民阅读关于阅读的认识更加开放、多元,关于全民的概念更加直观、具体。比如阅读的对象载体,从传统书报刊向数字阅读进一步拓展,直接把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作为体现阅读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且对“新媒体发展有利于全民阅读”形成共识。再比如阅读的群体,不限于笼统的全民,而是更加注重向一些重点群体定向投送,比如警察、军队、儿童、进城务工人员等。

2.工作举措:全格局与全链条并重

一是在组织部署上,体现精细化全面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全民阅读的主责部门,循惯例在年初发布《关于开展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工作部署重点领域从8个扩展到11个,在指导管理方式上变宏观统筹为专项指导。

二是在活动设计上,呈现品牌化一体化。整个2015年,各地阅读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以“书香中国”为统领的阅读活动平台凸显品牌效应,“深圳读书月” “江苏读书节”等各具特色,书博会、书展、书市等书业盛事彰显阅读的繁华和力量,浙江等地创设组织了阅读活动新载体。值得关注的是,推荐书、阅读书、感受书、宣传书的一体化链条逐步构建完善,除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荐书活动,面向全国开展的全民阅读公益海报和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江苏首次培训全民阅读领读者,福建、江西推出全民阅读活动征文比赛等,都从新的层面和角度切入,布局、助力全民阅读。

三是在活动领域上,凸显具体化分众化。按照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七进”)要求,湖北省举办首届农民读书节暨农家书屋选书读书赶集会,全国妇联开展“每天半小时、书香伴成长”等活动。

四是在阅读载体上,强化多元化数字化。数字化阅读迈出实质性步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5年4月正式启动“书香中国e阅读”工程,宁夏启动“书香宁夏·全民阅读”数字平台建设等。

3.组织保障:行政力与法制化协同

一是政府高层多次出面强调,多个部门齐动彰显合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记者问、考察“厦大时光”书店时,两次谈读书、说阅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出席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活动,刘延东、刘奇葆等领导人多次参加书展。与此同时,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多个部门纷纷出台文件,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比如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5年5月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加强少儿阅读。

二是地方法规相继出台,全国法规呼之欲出。3月31日,辽宁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12月24日,深圳市人大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全民阅读地方法规建设再结硕果。与此同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国家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等全国性法规文件也加快制订出台。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挺进,财政投入力度不减。财政部继续安排实体书店奖励资金,试点省份从2014年的12个扩大到16个,福建、天津等省区也制定出台了书店扶持计划。图书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警察书屋、社区书屋、城乡阅报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政策继续实施。

4.智力支持:学术型与应用型互动

一是理论研究文章与专著更加丰富。以全民阅读为主题的文献资料不断增多,仅中国知网上以“全民阅读”为主题词的文献数量就有2810种,比2014年的1663种增加19%。此外,以译林出版社《国外全民阅读法律政策译介》为代表的理论专著相继问世,加强了全民阅读的理论支撑。

二是技术标准研究与开发初见成果。武汉市发布的《武汉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版)》,湖南永兴县起草的《永兴县创建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县评估标准体系》,都对科学规范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具有深刻意义。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如期发布,为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

三是研究基地与服务平台迅速起步。2015年3月28日,“全民阅读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在江苏苏州揭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的研究基地。作为服务、宣传和工作平台,中国全民阅读网也在11月正式上线。

5.影响效果:社会效应与产业指标互证

一是媒体高频度关注,深度参与。央视“中国好书颁奖盛典”、“书香湖南”电视特别节目等都成为大众传播的重磅节目。而全国二百多家媒体组成的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继续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并已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这大大彰显了全民阅读的媒体价值和公共影响。

二是公众参与性增加,数量庞大。2015年“深圳读书月”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200万,人数规模涨幅20%。

三是示范性主体涌现,树立标杆。中国图书馆学会评选了28个荣获“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的图书馆,广东省10家书店成为省域范围的“全民阅读示范书店”,湖南永兴创建全国首个全民阅读示范县落户,还有渐次开业的南京首家周末24小时书店——上海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大众书局……这些代表或服务全民阅读的组织实体,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全民阅读的成效。

四是经济性指标趋好,预期尚佳。根据有关数据,2015年上半年全国图书整体市场指数为96.4点,较2014年同期上升3.4点,升幅为3.62%。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全民阅读背景下出版市场的上扬势头。

二、思考:系统工程尚需点面结合式努力

诚然全民阅读成效卓著,但客观地说,不论是比之于政府的要求、社会的期待,还是对照国外同业的先进典型、自身设定的目标任务,仍有不少需要完善和提高的方面。

1.供给乏力,内容创新与读物质量难孚众望

有书读、有好书读,是实施全民阅读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每年新书品种都超过20万种,在销品种超过40万种,2015年全年的图书供应总品种不低于40万种,但是纵观图书市场,内容创新、质量上乘、叫好又叫座的好书却是数量有限。比如解析经济热点、剖析社会生态、注重文化挖掘等回应现实问题的题材,深度不够,精品不足,如与新常态有关的图书不下百种,但同质化严重、可读性不够;又如文艺作品,有高原缺高峰,整个2015年的文艺类图书少有令市场出现“洛阳纸贵”情形的扛鼎之作;再比如数字读物,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原创读物质量和层次都还不够。正因为此,才形成了强力引导阅读与阅读体验不佳、市场供应充足与需求满足不够的双重矛盾。

2.流通疲软,商业模式与市场体系相对滞后

全面知书、便捷得书,是推进全民阅读的服务基础。但是在营销流通环节,出版物市场却相对落后。在营销方面,2015年出版物以及出版机构的广告除投向行业报刊或自有媒体上,少有到其他大众传媒上,而推荐书、评论书的渠道,除了专业媒体和学术刊物以及集中的评选宣传活动,真正适合普通读者的精细化常态化的途径尚付阙如。在流通方面,面对内容数字化与渠道网络化的双重冲击,即使有政府政策和相关资金的支持,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根本好转依然不易。这一方面表现在网络书店低价竞争,使得原本就薄利的图书经销困难,另一方面是书店经营改革、商业创新不足,除了24小时书店、混合业态,2015年书店在商业模式上的更大作为似乎不多。在深层次上,既表现出对电商鲸食行业利益缺少整体应对,也表现出流通市场各省区分据而产生的市场化不充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难以有效解决。

3.基础较弱,设施建设与资金投入分散单薄

公共服务、政策保障是实现全民阅读的长效依靠。对于全民阅读这种具有公益性、需要长期积淀、持续投入的文化工程,尤其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和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但就目前来看,国家对全民阅读的基础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如对于书店的扶持力度,2015年财政扶持从12个省份扩大到16个省份,但是总资金额度仍然在1亿元左右,与往年基本持平。这对于全国17万处发行网点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而对于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基本阅读服务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运行维护的投入,更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此外,各地的全民阅读经费也都比较有限。

4.机制受限,统筹单向与引导不足急需改观

行政主导、统筹协调是加强全民阅读的有力推手。对于全民阅读这项起步较晚、牵扯面广、影响深远的文化工程而言,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和领导力量。但在2015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家部门主导推动的局面未有根本改变,全国层面的全民阅读领导机构建设步伐也仍显缓慢。此外,全国性的法律文件和长期规划迟迟没有出台。更为重要的是,缺少必要的考核监督机制,特别是于地方政府而言,全民阅读真正纳入政绩观和政绩指标体系中的实例还不多。

5.氛围不浓,宣传布局与媒体手法有待完善

舆论引导、环境熏陶是倡导全民阅读的主要形式,这决定于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和消费规律——媒体倡导什么,公众就追捧什么。但是全民阅读在大众媒体上的曝光率严重不足,特别是强势媒体电视上,关于全民阅读的内容少得可怜。即使是传统的户外媒体,如宣传栏、广告牌等,数量和频率也并不高。这并非完全在于媒体的文化责任感淡薄,根本上和宣传投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直接相关。同时,对于宣传的内容和手法,往往是宣传阅读的作用意义的多,而小视角切入、艺术化手法展现的,如宣传阅读的现实功能、指引功能,进行多媒体宣传、明星化宣传,相对少见。

6.智力不支,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空白较多

技术支撑、理论支持是提升全民阅读的有效燃料。随着全民阅读观念的深入人心、活动的持续开展、工程的全面实施,其对理论与科研的需求日渐强烈。如人的阅读规律,阅读培训大纲,财政资金支持的可行途径与绩效考核,全民阅读的评价指标,全民阅读法制建设等,都是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但观诸2015年,高校或研究机构聚焦全民阅读研究的、推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特别是系统全面的研究专著,数量较少。目前建立的“全民阅读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也是由中国全民阅读联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发起,学界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三、发展:发战略之力推进战略性工程

作为一项渗透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系统工程,全民阅读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未来依然可期。着眼于2016年的新起点以及未来几年的中长期发展,以下7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真正使全民阅读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自觉、持续长效的战略工程、广受瞩目的社会焦点。

1.深化阅读行为与精神消费规律认识

一是完善全民阅读宏大布局与微观实现相结合的战略。在机制建设、政策制定上更多强调历史、时代价值,在工作安排、宣传引导上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现实需求,切实推动政府把全民阅读摆上议事日程,公众把阅读作为生活品质的象征和个人层次的体现。

二是把握阅读行为及精神消费特点。深入了解个人阅读过程的心理特征与生理习惯,阅读行为与个体生命健康的相关性,出版产品定价与阅读消费行为的关系等,以及图书与报刊阅读、纸质与数字阅读的关系,阅读状况与精神文明建设、地区阅读指数与社会综合治理的关系等,进一步对全民阅读和出版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优化组织机构与制度机制建设

一是突出行政主导,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管理机制。坚持把行政力量作为全民阅读的主要推手,借鉴地方全民阅读工作领导体制,推动建立全国全民阅读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家领导人任组长,宣传、文化、教育、出版等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或成员,加强统筹领导;建立全国全民阅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合作。

二是加强监督制约,构建考核评估机制。推动全民阅读状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推动修订精神文明建设有关规章制度,把全民阅读情况作为评比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参考。

三是注重法制保障,加快法规制度建设步伐。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法律性文件,推动更多地方制定相关法规,将全民阅读纳入法治化轨道。

3.加强活动布局和工作部署的顶层设计

一是按照全年贯穿的思路制定计划。以世界读书日为基点,联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八一建军节、世界助残日等公益性节日,形成贯穿全年的活动体系,避免忽冷忽热、冷热不均的现象。

二是优化宣传推荐、欣赏评论、互动体验、服务培训等各个环节链条的关系。逐渐改变阅读主题文化活动、节庆类活动数量多,其他活动规模少和散的状况,加强公益宣传推广、出版物推荐引介,加强集体欣赏诵读、评论研讨交流,加强公众参与出版纸质、编创读互动,加强领读导读服务、培训阅读场所导读员……构建环环相扣、互相支撑的活动体系。

三是突出行业和地方特点,提高活动质量。有效引导面对儿童、警察、部队、农村等特定群体的阅读活动,鼓励各地方结合地域文化、经济状况、公共服务水平等开展有特色的阅读活动。

4.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一是加大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基层阅读设施建设。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对阅读文化开展的根本性决定性意义,大规模提高投资额度和建设力度,在城乡建筑规划中把建设社区书屋、农家书屋作为规定配套项目,探索建立城市街道24小时自助阅读书屋。

二是创新方式提升基层书屋管理服务水平。参考借鉴国外和地方书屋建设模式,引进社会资金或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基层书屋的管理运营方式。采取兼职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建立书屋导读服务队伍,提高阅读服务水平。

三是全面提升数字阅读公共服务水平。把数字阅读公共服务纳入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建立地区性云阅读资源平台,实现城市重要公共场所无障碍下载阅读数字出版资源。

5.积极推动出版供给侧改革创新

一是加强创作精品力作的政策支持。完善出版行业评优表彰机制,对获奖人员在职称评定、医疗待遇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改革完善国家出版基金使用方式,适度向大众读物倾斜,支持全民阅读出版物品种。积极采用众筹模式增强出版供给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是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参与出版生产。积极推广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模式,激发民营力量参与出版内容生产的热情。加强网络文学等网络原创内容的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探索将网络读物推荐宣传纳入全民阅读工作框架,拓展内容供给范围。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优胜劣汰。认真贯彻学习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精神要求,进一步整合出版资源,加快实施行业进入退出机制,提高出版行业整体产能。

6.大力推进流通体系整合创新

一是进一步推动引导实体书店业态创新。注重政策扶持和引导,推动书店注重混业经营、特色经营、精细管理、人本服务,提升导购导读、消费实现、配送服务等环节的服务能力,积极向社区、街道、学校等基层一线垂直服务,创新设立服务终端,增强书店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网络流通渠道的建设管理。通过法制手段限制电商以非理性价格销售出版物,支持出版发行企业以自建、联建的方式建立网络营销平台。

三是深化出版流通市场改革。改革国有发行企业的区域布局,推动建立以3—5家大区化发行集团为主体的出版发行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流通市场。

7.立体化纵深化宣传倡导全民阅读

一是加大媒体投放力度。重点使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有效使用主流报刊等传统媒体,增加全民阅读以及出版产品的广告投放力度,形成立体化宣传格局。对有关行业部门和出版单位开展阅读广告投放给予资金支持。制定政策,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黄金时段安排全民阅读内容。

二是创新全民阅读宣传手法。参考“汉字听写大会” “成语英雄”等电视节目方式,举办以阅读为主题的综艺文化节目,扩大影响力。推动公众人物、时尚明星等做全民阅读代言人,参与公益广告制作。

三是深入学校、农村等重点区域开展全民阅读宣传。从儿童抓起、从家长抓起,使全民阅读深入人心,成为公民文明行为和道德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吴尚之.十年阅读开创新局面 全民参与点亮中国梦[J].中国出版,2015(24): 3-10.

[2]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看点[EB/OL].中国出版网,2015-08-19,http://www.chuban.cc/toutiao/201508/t20150819_169367.html.

[3]范文静,刘彤,王蕾.全民阅读引导方法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 2015(12):106-107.

[4]黄智,严一梅.全民阅读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图书馆学刊. 2015(11):129-134.

猜你喜欢
全民阅读思考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