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缘

2015-05-30 00:00秦星梅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声腔唱段秦腔

秦星梅

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秦地曾是十三朝古都,其文化底蕴丰厚,在周秦汉唐等时期,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当时秦腔作为官话,讲说秦腔也是一种时尚和前卫。

秦韵声腔可追溯到古代夏声、西音、豳风、秦风。从先秦李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以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到唐道观击节、散而哀、如泣如诉的劝善调,说明秦腔声腔源远流长。声腔起源者认为,秦腔最初是声腔在民间发展成熟的,艺人以声腔唱调为基础,融入戏剧故事,吸收民间舞蹈表演动作,逐步形成秦腔戏剧目。后历经明、清、民国多次流传演变,而发展成为今天依板到底的秦腔音乐体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生活极其匮乏,没有电视可看,书籍也少得可怜,一年半载能看场秦腔戏,那是做梦都在想着的最奢侈的一件事。记得那时我们镇每年的冬至农贸交流大会,都会邀请县剧团三五天大戏助兴,露天剧场,简易戏台,却极具引力,那隆重的场面多少年再也无法企及。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往古镇赶,戏场、街道,人满为患,许多人进不了戏场,只能在场外听高音喇叭传出的余音。当然过过耳瘾也不枉鸡叫起程、几十里路步行赶场去看戏,不过其实是听戏!两角钱戏票也省了,觉得还是划算的!

我那时年少,被母亲免票带进场,就猴急猴急地往戏台跟前挤,我太想看到台上的风采了,戏演过半场,才从大人们的臂弯下钻到了戏台前,但个儿小,还是看不到台上的人影子,我脑筋急转,就机灵地绕到后台,从幕布的缝隙零距离看戏,演员们出场、退场、更衣、说笑,我都看得真真切切,偷偷地我还摸了演员垂在脚面上的戏装,那光滑、闪亮、柔软、贵气的感觉凝固在了我的脑海中,自此心底也泛起了长大后当一名秦腔演员的梦想———戴上凤冠,穿上戏装,唱一段秦腔,让千万人疯狂。

在那个特殊的后台位置,我看戏看得专心又开心,早把母亲忘得干净。不见了我的踪影,母亲哪里还有心情看戏?她焦急地呼喊,我的乳名声声渗透到了前场后场、吃货小摊、拐角巷道,剧终母亲才获救似的从高音喇叭里得到了我的消息,记忆里那是母亲唯一一次流泪。

古镇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秦腔《十五贯》《三滴血》《火焰驹》《游龟山》《游西湖》《窦娥冤》《周仁回府》……许多故事都是那时在露天剧场收获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真情地爱上了秦腔。

我的婚姻也趣味性地缘于一张秦腔剧照,那年我们单位比邻的乾县师范学校分配来了一位物理教师,经同学介绍,我们相识。在他房间的办公桌上,一张秦腔剧照引起了我的兴趣,得知那是他1982年在大学文艺晚会上,演唱秦腔《祝福》中贺老六的剧照。巧合的是,在中学文艺宣传队时,我也登台演唱过《祝福》中祥林嫂的唱段。第一次约会,我们共同的话题是秦腔,以秦腔“入戏”,他唱贺老六,我唱祥林嫂,巧合的是当时秦腔我仅仅只会祥林嫂的唱段。

秦腔使我们喜结良缘,工作之余,夫唱妇随,我们乐在其中。我的先生更是酷爱秦腔,后他又拜师学艺,得益于乾县剧团伊导演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指点教导,他的秦腔演唱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4年、2004年、2014年,我的先生三次登上了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大舞台,他那嗓音透亮、字正腔圆、动作规范的演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专家评委们的认可。他还自己刻录、制作了个人的秦腔专辑,收录了我们的《祝福》唱段,并剪辑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中他演唱的《杀庙》唱段。

在父亲卧病的那几年里,床头的收录机里,反复播放着我先生的秦腔唱段,秦腔陪伴父亲度过了寂寞的日日夜夜。还记得有次星期天村里停电,父亲又要听戏,先生肉胡胡伴奏,一人一台戏,当当啷铛、当当啷铛……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一段《悔路》,一段《杀庙》,他唱得有情有义。韩琦那搜门、追杀、愤恨、无奈的情绪,都在他的手、眼、身、法、步上,周仁那悔恨交加,欲进不能,欲退不得,万般无奈的内心世界他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向父亲逐一解释每一个动作所表示的意思。戏台搬到了床头,父亲听得仔细,看得入味,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20年过去了,父亲那天的笑却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中。

秦腔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闲来看秦腔,常看常新,百看不厌。秦腔艺术是一人一腔、一腔一味、一味一戏,其唱、念、坐、打独具个性,秦腔的服饰是那样地雍容华贵,脸谱浓烈鲜明,生、旦、净、丑,一目了然。演员那提袍、甩袖、亮靴底、吹胡须、瞪眼睛、摇帽翅,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那行腔,吐字归韵、气沉于底,声贯于顶,或高亢激昂、或沧桑纯厚、或粗犷豪放、或清脆透亮,在或收或放、或露或藏的拿捏中,阐释着秦风、秦韵、秦之声。老一辈秦腔艺术家刘毓中、李正敏、苏蕊娥、任哲中等,他们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入骨入髓的演唱,让一代一代的秦人陶醉在博大精深的秦腔艺术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坊间流传着“八百里米粮川,三千万吼秦腔”,一个“吼”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秦人的共性,“吼”,那是水土润出的声音。秦人什么事都喜好心直口快,光明磊落地吼出来、讲明白,不矫揉造作、不扭扭捏捏、不躲躲藏藏、不遮遮掩掩,不让你费劲地去猜测、琢磨、揣度。秦人骨子里有股“愣”劲,敦厚、实在、果断、勇敢、慷慨、激昂,就像秦兵马俑一样,始终有着威武雄壮的气势。

热爱秦腔,快乐无极限。在茶余饭后,请放慢您匆忙的脚步,看一场秦腔戏,或听一曲秦腔曲牌,那剧情、戏词、表演、唱腔,板胡、二胡、扬琴、笛子、琵琶、三弦、唢呐、筝、箫、阮、干鼓、暴鼓、堂鼓、战鼓、勾锣、手锣、铴锣、梆子、铙钹、铰子、牙子等,也许文武场面,也许行腔表演,我想总有让你心动的看点。这,真是应了一副对联:

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猜你喜欢
声腔唱段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绵绵古道连天上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一弯新月挂半天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