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

2015-05-30 00:00叶延滨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写作者散文诗歌

叶延滨

我讲几个我自己的体会吧。

第一个观点,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两个字“事情”,所有的写作者都是和这两个字发生关系。把事藏起来着重表现情感的,这一类东西叫诗歌,他不直接写事,而是把引起动情的这件事藏在后面。写诗歌的人,人们往往读到的是一些情感交流,如舒婷的《致橡树》,她把自己比喻成木棉,她和橡树在对话,她把情放在前面,是有诗意的,是抒情的,把事藏在后面,表露的是一种情感,这就是诗歌。还有一类,直接看到的是一件事情,是写作者动情了,但把情藏在后面,这一类我们叫作散文。这件事情他写得成功不成功,就看读者动情了没有。“事情”二字太有文化,太有道理了。作家在处理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大家要好好地琢磨这两个,琢磨透了也就行了。

第二个观点,前后板。小学老师往往给孩子布置作文,说“我做过的一件好事”,小孩子就写我捡到了一个钱包,扶老太太过路,老师说你这是瞎编,实际上小孩呢这个时候也进入了创作状态,基本上是正面的状态。写小说,写散文,写叙事作品,实际上是在发觉和挖掘过去的事情,生活积累也好,生活挖掘也好,这类东西写出来很真实。为什么说是老人,老人脑子里全装的是曾经经历过的事,我第一个恋人怎么样,我的儿子小时候多乖巧,长大了怎么不听话。一个是事情,一个是前后。每个人是有潜能的,写散文、写诗歌、写小说,有写作上的不同,要么是显性的表现,要么是隐性的表达,隐性是作者被感动的感情,诗人表达的是抒情、是爱、是恨、是思念、是痛苦。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没有发生和将来发生的,他的思维是诗意的,是靠想象力,是向前的,中国最大的诗意是中国梦。我年轻的时候更多的是写诗。我讲这一条,所有的文体是相通的,所有人的气质是不同的,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

第三个观点,就是系统转换。好多写作者,是从写新闻的,或者搞文字工作转化而来的。做秘书、老师、记者,叫作先天有优势,但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叫转换。现在的老师是很厉害的,现在的教育是一种临帖教育,是一种社会规范的教育,把一个不规矩的人弄得很规矩,大学教育是让人重新发现自己,认识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像运动员有规定动作,还有一个是自选动作,大学教育是自选动作。我也当过秘书、新闻干事,好多记者写文学作品,还是站在新闻记者的角度。有些老师写文学作品,还是教化人。高考有一个现代文阅读,18分,出六个问题,有一年选的是我的文章,我只答对了一个问题,那年我儿子恰巧参加高考,说:“害死人呐!”今年也选了我的一篇叫《听雨》,我答对了3个问题,我觉得我有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引起我的思考,作家写作和老师评析是两个体系。作家写作就像养兔子、养鸡,我们把它养得活蹦乱跳,养得很精神,老师出的六个问题的分析就像解剖鸡一样,这是脑袋,这是鸡的内脏,这是消化系统,这是排泄系统,从解剖学的角度去分析。作家写作也像农民养猪,只是怎么把猪养好。都是科学,在一个事物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个转化成功了,你原来的文学素养就会成为一种营养。如果转化不成功,每篇文章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就没什么特点,没有个性。转化很重要的一条是突破。我们的脑袋实际上就像电脑一样,教学的时候我们用的这个文档,这个系统,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全部系统除掉,换一个系统来写作,忘掉你熟悉的课文,你熟悉的新闻报道。

第四个观点,散文是最能体现作家个人素质的文体。像我们蒋主编,提倡散文写作像美文,一个政府工作报告,一个账单,很可能成为一篇散文。最好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出师表》,还有《愚公移山》,是毛泽东报告里的一部分。现在的工作报告,既要什么什么,又要什么什么,让人不知道在写什么。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存在。散文一定要带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鲁迅先生的日记,一个账单,文字的简略,生活上的柴米油盐,表现你的气质、喜好、才智。我谈一下我散文写作的经验,中学的时候,读过秦牧的散文,杨朔的散文,都是小册子,几毛钱一本,中学生也能买得起的。我原来搞诗歌写作,确实感觉到,好多事情没法用诗歌表现出来,想骂人,有很多让我很纠结的地方,就尝试写杂文,有一本杂志叫《新观察》,他们很喜欢我的文章,客观地说,我写的与报社记者写的不一样,表达我心中的郁闷。我放开了,我不管别人怎么写,成了自然而然的宣泄。诗歌界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有新人涌出来。有的人说叶老师你的杂文写得不错,我就知道我的诗写得不好。

第五个观点,好的散文在哪里,是在摄影机镜头没到达的地方。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对写作者是个很大的冲击,写画面,写山水,好多被镜头所代替。原来的那种阅读被直观所代替,现代人没有耐性看你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镜头一扫,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出来了。到了读图的一代,在这种情况下,你写游记等等,得讲一种办法,这篇文章一定要有个亮点,一定要有镜头表现不了的地方。我以前编创过一个电视剧,名字叫《江南》,10集,找了几个作家,以抒情散文的方式写的,不看电视也是完整的,撰稿者都是著名的散文家,那年中央台的“星光奖”得了一等奖。原来我们擅长的写作,遇到了读图时代,写作者要找到在电视上看不到的地方,让读者看文章时减少在面部上的疲倦。长篇小说要畅销,要先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一定要考虑到我们处在一个电的时代,读图的时代。写作者要注意修养,我写过的一篇文章,被一个老师挑出了十几处毛病,弄得很狼狈,要注意基本的文字功夫。

第六个观点,写作上的关键词吧。一是感受,或者是感知,一定要重视你自己的感悟。解说员说,哎呀进球了,有什么审美意义吗,有什么独特价值吗,这种感动是一种重复别人的习惯性的心理活动。我所讲的感动、感知、感悟,确实是打动了人。提笔之前,一定要想我这个有意义吗?自己写过一篇散文,当时看到高考作弊,代考的都是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我想我写什么呢,我的感受和大家是一样的,憎恨!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但我没批评那些权贵,那些受贿的老师。我想到,那些考上大学的人代考太可悲了,他考上大学忘记了以前的,破坏了这种公平,科举制度就是让庶民进入上层。我讲“不当熊猫也别当猪”,有两种动物都是通过人的饲养,一种动物因为地位高贵,让人养起来。另一种是猪,是被屠宰的。我的批评是很严重的。第二个叫发现,就是通过感知之后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个不是发现伟大的真理,是新的可以供人分享的东西,有时候是细小的,比如我写的《铁丝上搭了两条毛巾》,那时候插队,我就选择到农村去,就给农民当儿子去,把男的叫干爸,女的叫干妈,我每天干完活儿,把毛巾洗得干干净净,那个农民呢,一擦汗就往上一搭,可以想象那个动作,表现了一个知识青年和一个农民的差距。故事中间要留一点儿自己的发现,不然别去动。第三,思考。要有自己的思考,思考让你的文章有深度。我写过一篇文章,叫《高峰时候在北京挤了一次地铁》,最后一个挤上去当最后一个呢,还是等下一趟当第一个呢?突然发现,当下一趟地铁来的时候,大家一拥我就上去了,我说:“被人拥护的感觉真好,连我也想。”第四,味道。经过一段写作之后,去掉文章中间教科书的味道,赋予你自己的味道,语言、风格、地域等等,要有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一篇文章可能成名。

当读者把你的名字遮住的时候,读者说这是你的,这是一个散文家要追求的。

猜你喜欢
写作者散文诗歌
诗歌不除外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