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俊玫
[摘要]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在情境创设、兴趣激发、抽象知识的感知理解方面,凸现了它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资源,而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丰富性、表现性、再现性,我们教育人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以多媒体电脑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色、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指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有计划地、科学地调整和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二、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他们应具有的素质有:责任感、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发挥媒体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1、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借助课件,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获得形象的感知。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解决难点。
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直观形象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借助信息化资源能有效地把抽象知识变得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能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異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学生缺少感知处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现代媒体,通过课件呈现“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性多媒体素材,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
4、运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恰当地整合数学与信息技术,绝不可认为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信息技术“满堂灌”。
5、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