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各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世界各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都有着一定的共性,对共性进行统一分析,更加的方便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经验。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世界上各个国家迅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选择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更加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更加的偏重于高技能人才的使用。由于世界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于高技能人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就各有特点。
一、发达国家或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模式
世界各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成了四种,分别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本位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德国有着世界上最著名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能在欧债危机中独领风骚,就是因为德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于高新科学技术以及本国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德国也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在这一方面美国也无法与他媲美。德国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双元制”,就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过私营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而完成的职业教育模式。技能学习者在学校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在企业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就很好的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德国就这样培养了一大批既具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着非常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日本的企业本位培养模式
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奇迹影响了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日本还是世界经济强国,这一切都得益于日本紧紧抓住了战后经济转型的时机,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借助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日本在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也是有着自身的特点的,它的模式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日本的企业本位培养模式,要求企业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当作企业应尽的义务,企业必须负担起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甚至在许多大公司中都有自己的大学,例如丰田、松下等等。日本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一整套的培养体制,从职业培训到继续教育,再到转岗培训,在日本的大多数企业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日本有着浓厚的“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技能人才的学习必须与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从高中到大学都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3、法国的学校本位培养模式
法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自然有着独到的一面。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影响了法国政府对所有的教育都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因此,法国职业教育是由政府所管理的学校来安排的,各个学校的职业教育也都是按照教育部的大纲来组织进行的,主要分为中等的职业教育和高等的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学习和培养主要由学校来负责,而学校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教学是受到政府的监督的。这种方式虽然直接,效率也很高,但毕竟这种方式在中国实行很容易使得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技能人才的成长会受到限制。
4、英美的社会本位培养模式
英国的“学徒制”是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这一模式是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针对16、17岁的青年,英国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技能课程,在企业中学习和工作,以实现技能人才的培养。
美国则主要通过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等机构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社区学院是由社区所组成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构,它为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并且还为学生提供转学的机会,有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又能为社区服务。其他的院校则主要是以专门的职业教育为方式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证书,向社会输入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5、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
随着中国几大经济特区的发展,以及一些主要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各地区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更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为我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海南在“十一五”之后成为了国家的发展重点地区,海南以旅游业为中心,加快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为加快海南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海南的现代化建设,海南省从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进一步提高广大劳动者整体素质,在稳步发展中级技能人才的同时,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事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无锡共同构成太湖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这里有大量的外资集聚,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很快,新兴产业中的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据了解,苏州市到2010年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养、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重点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有关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以新培养1万名技师为龙头,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使高级以上技能型人才比例上升到20%以上,技工比例趋向合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明显增加。
深圳市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最有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城市,它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滨海新区认真学习的。2002年深圳市某一区实施了“百万技能人才工程”,计划在15年左右的时间里,培养、引进100万名技能人才,使技能工人在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2%。深圳市还大力的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以最实际的物质福利来引进高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社会开办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机构,甚至对一些重要的职业培训提供一定的资助。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只有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岗位,限制用人单位对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使用,这有力的促进了深圳高技能人才的发展。
二、中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共性分析
1、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塑造一个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职业技能人才和管理岗位人才相比较而言有一定的地位差别,这种有偏见的社会认识不仅仅在中国,各个国家都有这样的偏见,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已经逐渐的改变了这种不正确的社会认识,现如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们对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基本上一视同仁。
2、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法律保障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也伴随着职业教育法律的发展,虽然各个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模式有所区别,但所有的国家都特别重视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法律保障。德国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就颁发了多项法令,如《职业教育法》,《实训教师教师资格条例》等等一系列法令;美国更是一个以法律治国的民主国家,建立了一整套相当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从立法监督到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来保障职业教育法律的实行;韩国对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更是面面俱到,不仅在日常的职业教育活动中有着完整的法律体系,就连一般的职业技能大赛也都有法律来保障实行,另外对于韩国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权利、老师待遇、办学经费等等都有着完整的法律规定。
3、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技能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
各个国家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都以强化技能培训为主要方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关键在于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中,企业的实践培训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法国虽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的培养模式,但是它的职业教育侧重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应用性,课程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在此之上还将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资源的搜索和处理等有着很强实践意义的课程加入到学习之中。在日本的“企业制”模式中就更加的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培训,企业将技能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甚至放到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
4、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终身教育,使其价值无限放大
当今的社会是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自然就是一种终身的培养。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中,存在着很多的教育机构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不同的技能教育,技能人才可以因社会需要或自身兴趣而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企业将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员工的职业发展同企业的发展联系到一起,为企业高技能人才提供终身的培养,也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对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1、转变对技能人才的传统认识
在中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着很大阻碍作用的就是有偏见的传统社会认识,这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使得人们很难重视从事体力劳动的技能人才。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传统的社会认识,正确的传统认识我们要去继承和发扬,但对于错误的甚至有偏见的传统认识,我们要积极的去改变它。要依靠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将更多的社会政策倾斜于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待遇。
2、从政策和法律上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只有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才会有发展的动力。从法律层面而言,从法制建设上来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最为有力的手段,是配合政府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而中国的法制建设本来就比发达国家落后,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更无从说起,中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还有相当长的道路。
3、完善学校与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一方面需要充实丰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要求学校要从师资、资料、教学等方面做到满足技能人才最基本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较为关键的是拥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术,这侧重于企业对技能人才实习中的培训内容、方式以及考核的要求。因此,一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承担的,技能人才的培养过于单一都会使技能人才脱离社会的实际或者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德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采取“双元制”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而完成的,德国的技能学习者在学校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在企业中通过企业安排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就很好的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之路,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密切结合,最大化的提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爱华: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
[2] 白美丽:河北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 杨东风,杨存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
[4] 宋江礼:实施多元化培养方式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煤炭,2015.
作者简介:张岩(1983-),女,汉族,本科,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事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