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声训研究综述

2015-05-30 16:37朱珂瑶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朱珂瑶

摘 要: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为一部声训专著,与许慎的《说文解字》、扬雄的《方言》合称为汉代三大训诂专著。《释名》作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著,八十年代后得到学界重视,此后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对《释名》的声训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释名》;声训; 研究综述

一、《释名》声训得失研究

刘熙释词所使用的声训法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关于声训的是非得失,近现代学者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和论述。

郝士宏(1999)对声训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且对声训这种释词方法给予肯定。他认为“刘熙的声训不仅有其客观的依据,而且有了主观方法的运用。”[1]并通过引进现代语义学中“义素”的概念阐释,同时,他也强调对“义素”这一概念以及对《释名》声训的评价要以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样对刘熙的声训才能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

李茂康(1997)在其《试论<释名>中可取的声训》一文中充分挖掘刘熙声训中可取的部分加以分析,肯定了《释名》声训的部分合理性。他将《释名》中可取的声训内容分为“完全可信的声训”和“基本可信的声训”[2]两大类,并就这两大类又分出几个小类,从训词与被训词之间的关系出发,对《释名》中可取的声训进行了分析。这对他人研究《释名》声训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而不是给予全盘否定。随后,李茂康在他的另一文《试论<释名>中不合理的声训》中,对《释名》声训的不合理之处也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张瑞朋(2004)运用现代语义学中语义场的观点,从义素分析角度对《释名》的声训给予评价。他将《释名》中的被释词提取出来,按照原书顺序排列,分为27个大语义场,从而指出被释词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聚合[3]。在其文中,张瑞朋还综合分析了古代文化背景,对刘熙的训释作了分析和理解,从而对于其声训具有比较合理的把握。

鲍思陶(2006)则认为要为声训建立正确的评判标准,方能有条理地分析《释名》声训,给其客观的评价。他在《<释名>声训的验证标》中指出“声训是在‘一对一的意义层面上进行的,缺乏词族内部语源意义的推求,也没有经过同族词的验证,所以往往是‘射覆式的。应该从人类文化、人类思维和名实关系的角度为之建立验证声训是非的标准”[4]。他并没有急于对声训作出评价,而是希望通过建立评判标准给予刘熙《释名》的声训提供一个考量依据。

二、《释名》声训对古代音系、文化的研究

《释名》以声训训释,保留了大量古音。释字与被释字之间的音韵关系为今人研究古音提供了大量材料。

祝敏彻(1988)在《<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一文中利用训释字与被训释字之间“音同音近”[5]的关系,将《释名》全书的训释字与被训释字按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进行归纳,列出声训归声母表和声训归韵母表,并从中归纳出汉代音系与先秦音系的不同点。张清常(1981)对古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主要采取个别声训反映的现象来总结古音特点[6]。李茂康(1991)也从《释名》的声训出发对古音进行研究。他根据声训两词音同音近的原则,根据上古语音系将《释名》中训词和被训词的声、韵部各归其类,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归纳,对古音现象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7]。

卢红烈(1991)从《释名》的释词范围、声训法等角度对《释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在其《<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一文中,他主要从声训这一角度切入,论证了《释名》在“宗教制度和宗教观念、礼俗和世俗心理、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科技文化”[8]等古代风俗方面的体现。这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魅力,了解了汉代的文化。刘兴均(2002)指出“《释名》声训反映出汉代人的具象思维特征和直觉思维方式,同时也有阴阳五行的认知模式。”[9]同时,《释名》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汉代陪嫁制度、地域划分等社会文化生活。它“也为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乃至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研究提供珍贵的文献资料,并深刻地揭示了汉代人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背景,成为汉语具有人文性的有力证据”。左林霞(2010)与前两人观点出入不大,只是更加注重《释名》对于民俗的反映,并从“服饰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丧葬习俗及世俗心理”六个方面对《释名》声训所反映出来的汉代民俗文化进行分析。并指出“《释名》声训为研究古代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是急待发掘的民俗语言学的宝库”。[10]

参考文献:

[1]郝士宏:《<释名>的声训与推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2]李茂康:《试论<释名>中可取的声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6期

[3]张瑞朋:《<释名>声训性质新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鲍思陶:《<释名>声训的验证标准》 文史哲 2006年第6期

[5]祝敏彻:《<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湖北大学学报 1988年第1期

[6]张清常:《<释名>声训所反映的古声母现象》训诂研究第1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7]李茂康:《<释名>声训所反映的古音现象》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1期

[8]卢红烈:《<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 中州学刊 1991年第5期

[9]刘兴均:《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1月第38卷第1期

[10]左林霞:《<释名>声训的民俗学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