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下喘证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5-05-30 16:14车永生
世界复合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

车永生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喘证的辨证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喘证发作期和缓解期特点,列举相关病案,分析其特点和用药情况。急则治其标的同时又注重固本,缓解期则治其本,重视调理其脏腑功能,从而控制复发。结果: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结论:针对喘证特点,标本兼治是治疗的基本手段,祛除伏痰是其大法。

关键词:喘证;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对喘证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提出了喘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其证候特点,为后世辨治喘证提供了理论依据。重研《内经》的喘证理论,参阅诸家所述,对进一步明确喘证辨证与施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内经》喘证的分类,近代秦伯未《内经类证》将其分为实喘、虚喘、逆证3类;张吉等著《内经病证辨析》又将其分为肺喘证、肾喘证、病因分证与虚实辨证等类。纵观《内经》经文,喘证不外虚实两类,正如《素问· 调经论》所谓:“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内经》中就有“喘息”、“鼻张”、“肩息”等记载。中医认为,喘证病因正如《病因脉治》所云:“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于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其病机可归纳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喘证具有反复发作、久延不愈等特点,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对于喘证的治疗,西医偏重发作期的治疗,常采用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等治疗措施,从而达到缓解其临床症状的目的,对于缓解期则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治疗喘证具有独特优势,首先辨虚实、分寒热;对于喘证发作期,采用急则治其标的同时又注重本的固护;缓解期则缓则治其本,重视调理其脏腑功能,从而控制其复发。现将临床中的治疗体会浅谈如下,以飨同道。

1 喘证发作期

1.1 实喘

1.1.1 风寒型

病例1:王某,男,8岁,恶寒、发热、无汗、喘促,声高息粗,伴有咳嗽,稀薄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辨证为风寒喘证,以疏散风寒、宣肺平喘为主。方选三拗汤,其中麻黄8g、杏仁10g、川朴8g、茯苓6g、紫苏叶6g、甘草3g,3剂而愈。

1.1.2 风热型

病例2:张某,男,39岁,喘证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因感冒而诱发,检查未发现致敏原,每次发作均予以抗生素、激素和氨茶碱等治疗后方能缓解。2009年7月又因外感诱发喘证发作,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张口抬肩、痰则黄白相兼、口干鼻燥、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中医辨证为风热喘证,以辛凉解表、宣肺解热为治疗原则,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主之。 其中炙麻黄12g、杏仁15g、生石膏30g(先煎)、苏子12g、葶苈子15g、川贝10g、瓜蒌15g、白果15g、百部15g、鱼腥草15g、竹茹15g、黄芩15g、法半夏10g,服用本方10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1.1.3 痰浊型

病例3:徐某,男59岁,患者初诊时喘促气粗、胸中满闷、痰多而粘、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辨证为痰浊喘证,治则祛痰降气、宣肺平喘。方选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减,其中苏子 8g、白芥子10g、莱菔子14g、陈皮8g、法半夏6g、茯苓8g、川贝8g、薏苡仁12g、川朴12g,患者服用5剂后症状好转。

1.2 虚喘

1.2.1 肺虚

病例 4:朱某,女,42岁,患者初诊时症见:喘促短气、语声低微、畏风自汗、舌质淡红、脉细弱。中医辨证为肺虚喘证,治则:养阴益肺定喘。方选生脉散加减,人参 6g、麦冬 12g、五味子12g、沙参12g、玉竹10g、百合10g、生地12g、紫菀12g、百部10g,患者服用14

剂后,并予加强调理,症状有所改善。

1.2.2 肾虚

病例 5:郝某,男,68岁,患者素有顽疾6年余,因天气变化诱发,患者初诊时症见呼多吸少,动则尤甚、面色晦暗、肢冷、舌淡、脉沉细无力。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衰喘证,采用补肾纳气的治法,应用金匮肾气丸和都气丸加减:熟地18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炙麻黄10g、五味子8g、肉桂8g、附片3g,服用7 剂后患者症状改善。

2 喘证缓解期

对于喘证缓解期的患者,临床虽无症状,但从中医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理念着手,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原则,如果给予健脾则痰无所而生,肺也无痰可聚;并且由“肾为气之根”的原理,补肾则可纳气,因此临床多健脾益气、补肾纳气,方可选用玉屏风散、香砂六君子汤、七味都气丸,药可选用补骨脂、五味子、天冬、白果、党参、白术等。

3 治疗体会

喘分虚实,已為历代医家所公认。《景岳全书·卷十九》明确指出:“气喘之病,亦推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综观《内经》所论实喘证,较之虚喘,则更为详备。重研《内经》有关喘证的论述,既可以溯源以察流,更可以温故而知新,对指导临床实践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丹溪心法》中就将其总结为“必用薄滋味,专攻于痰”以及“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则以攻邪为主”的原则,所以祛除伏痰是治疗喘证的大法,而标本兼治则是喘证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前人古训以及喘证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特点,急则攻邪祛痰以利肺,缓解期则补肺健脾益肾。故而寒喘采用三拗汤、小青龙汤等;热喘则投之麻杏石甘汤等,以上方剂均加入不同祛痰中药,疗效颇佳;对于顽痰胶滞、气失升降者,予以三子养亲汤等加减,效如桴鼓。此外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寒热之间的转变,如实喘风寒型患者久而不愈,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而见邪热郁肺之象,需予以桑白皮汤等清泻肺热。 对于缓解期患者,则应当调节肺脾肾的功能, 通过补肺健脾益肾能够增加患者抵抗力,从而减少喘证的发作。而三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为气之根,主纳气归元,在调节治疗当中补肾益气更显重要。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转变及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2型糖尿病心肌病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辩证论治在社区先兆流产孕妇管理中的应用疗效
中药药枕治疗100例社区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