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与《万箭穿心》人物命运比较

2015-05-30 01:49薛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局外人存在主义

薛洋

内容摘要:加缪《局外人》一书中蕴含着存在主义思想,有效的诠释了“荒谬”一词的含义。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局外人”的尴尬境地。方方同样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方方《万箭穿心》中的主人公与《局外人》里的默尔索有相同的悲剧命运。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各自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却最终都以局外者的身份被他人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两人性格上的不同,使其对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主人公受所处的环境影响。因此,他们都被视为“局外人”

关键词:存在主义 局外人 悲剧命运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着总是处于悲观、烦恼、恐惧和孤独之中。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在他们看来,人活着就是一种痛苦。

加缪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其中《局外人》是他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整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义情感和人道主义思想。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让-保尔·加缪著:《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周煦良 汤永宽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第6页、第16页、第18页)〖1】存在主义中对“听任”有特殊的涵义,即决定我们存在的是我们自己。而随同这种听任俱来的就是痛苦。[2]萨特还认为:“人只是他企图成为的那样,他只是在实现自己意图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3]方方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存在主义悲剧的核心精神,通过表现人的“巨大而又异乎寻常的不幸”来展现人性的丑陋邪恶及人生的荒诞可悲。所以,在方方的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底层平民犹如“地狱”般的生存环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荒诞的人生、悲剧命运,同时她的作品中彰显了人道主义温情。

加缪1942年完成第一部小说《局外人》,小说围绕主人公默尔索讲述了两件事情,说明主人公默尔索荒诞的悲剧命运。一件事是关于默尔索母亲去世后,他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在母亲的葬礼没有哭。后来,他在一次度假中,因为内心莫名其妙的感觉,导致杀人。对于母亲去世,真正从心底感到悲痛的应该是默尔索,但是书的开头就写到母亲的去世没有给他带来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悲伤。第二件事是默尔索杀人后法庭无休止的庭训。在审讯中,默尔索似乎成了一个与本案无关的局外人,法庭最后以默尔索在生活中不合常理的那些事情为理由判处他绞刑。

默尔索在文中是个淡然超脱、与世无争、本份守己的小职员,过着普通平庸的生活。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他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喝了一杯牛奶,他甚至说不上母亲确切的年龄。还有他对爱情婚姻抱着完全无动于衷的态度。当玛丽卡多娜问到爱不爱她时,默尔索说问了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在他看来爱不爱根本不重要。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恰恰表明,莫尔索对这个荒诞世界的反抗。他的眼中世界是荒诞的,人对世界的荒诞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自己还有他人都视他为局外人。

默尔索这一系列行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他满足与浑浑噩噩空虚无聊的生活。在最后审判默尔索中,判官、律师等又将母亲去世时他的所有行为和反应加以夸大,甚至变成了严厉审查的项目。在别人眼里,他不关心任何事情,不表示悲痛、不加悔改,不承认基督等都成为他的罪证。

最后,默尔索说道:“他们好像在处理这宗案子时把我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得意见。我不时地真想打断他们,对他们说‘可说来说去,究竟谁是被告?”([法]阿尔贝·加缪 著《局外人·鼠疫》,郭宏安 顾方济,徐志仁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52页、第65页)默尔索在两件事情中都是局外人的身份,他在当时一个司法逻辑与推理的怪圈中被人宰割,成为了法律制度于开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同时,默尔索对外部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立场表明了横亘在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鸿沟是多么之大,给人一种没有出路的沉重感。默而索在被判刑的时候说:“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还是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2]虽然他的命运已经被别人决定,他是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存在于别人眼中,但是,最后的这一番话却说明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受到别人的关注,不要无视他的存在,他同样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因此,默而索才是真正的“局内人”。其实,默尔索内心是善良、充满热情的人。正如他最后所说:“一切我可以回忆现在这种生活的生活”。他想要摆脱现在这种境况,尽快度过这段日子,希望还能过上有回忆这种日子的生活。暗示着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活在当下的人。加缪对默尔索这个形象的塑造与鲁迅颇为相似。鲁迅也是存在主义者,正如《铁屋中的呐喊》中所体现的一样,他不相信未来,他认为“希望”与“绝望”都是虚无的,人应该活在当下。

既然人在荒诞中无可逃遁,那么,人应该如何面对荒诞呢?加缪认为,任何人都以某种既有态度面对荒诞,即:生理上的自杀、哲学上的自杀和反抗。加缪是通过默尔索被判绞刑作为故事的结局。方方虽然在创作中很难达到大师们的思想,但却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存在主义悲剧精神。方方的作品《万箭穿心》中也塑造了一个“局外人”形象。其实这个形象才是真正的“局内人”。虽然方方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内容蕴意上不能与加缪媲美,但是方方却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和符合当时社会的文学观念创作了小说《万箭穿心》,成功塑造了一个命运悲惨的女主人公形象。

《万箭穿心》中的女主人公李宝莉被生活的重锤捶打得体无完肤。用“万箭穿心”这一词语命名再恰当不过了。她身上每发生一件事情,就像一根根锋利的箭一样插入李宝莉的心中。以至于到最后所有的痛苦都施加于她那柔弱的肩膀之上,心被万箭刺穿。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李宝莉为了维护自己家庭的完整,忍受着所有的痛苦,只是想成为一个能被家人认可的人而活着。但是失去儿子的公婆和失去父亲的儿子不但没有认可她,反而孤立她,冷眼对她,同一个屋檐下却只把她当“局外人”。她却把一切都忍在心里,一是对丈夫的死有一份赎罪的心理,另外还有一份不肯对生活认输的坚韧。虽然她一直充当着“局外人”。但她与默尔索也有不同的一面。默尔索被视为“局外人”首先是因为他在法官、辩护律师面前没有一颗赎罪的心理,他没有按照常人能接受的思维方式去回答问题。默尔索没有附和他人的想法,没有为自己的罪行做任何的辩护,他才被视为“局外人”。而李宝莉一直努力想成为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并为此而努力争取,希望公婆、儿子接受她,但却适得其反。其次,当代社会环境下,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其中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李宝莉恰恰没有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违背了传统女性形象。

从李宝莉的性格上看,她十分泼辣,有着强烈控制欲,是一个不像“女人”的女人。她的存在在别人看来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她身上没有女性的魅力,甚至没有母爱的力量。而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强势,她在家庭中也占有强势地位。她对自己的丈夫,在其性格的驱使下变得颐指气使。所以,当她发现丈夫和其他女人偷情的时,会冲动的向警察告密,使得丈夫的前程被毁,导致跳楼自杀。丈夫去世后,性格倔强的李宝莉,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凭借干沉重的体力活,养活一家人,每天只能忍气吞声的活着。尽管她付出了很多仍得不到家人的宽恕和原谅,但她还一如既往满怀希望的坚持过好每一天。结果事与愿违,最后被儿子赶出家门,成为一个正真的“局外人”。她想拼命的成为“局内人”,以“他们”为中心,似乎只有从公婆、儿子身上方可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抛开公婆、儿子的生活,也就意味着抛弃了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存在价值。人们常常会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谁?从李宝莉身上得到的答案是:为别人活着。因此,李宝莉首先没当自己是“局内人”,她一直依附于别人。事实上她是隐形的“局内人”。又因为她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严重违背传统女性形象。最终没有成为他们眼中的“局内人”。

存在主义认为,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悲观、烦恼、恐惧和焦虑的,不仅如此,存在主义还指出,尽管我们人类不断的努摆脱这种困顿的状态,但一切的选择和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死亡”才是不可避免的、唯一可靠地选择。《万箭穿心》中的女主人公曾经付出过、努力了但还是被生活打败。

通过以上人物形象分析,无论是《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还是《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性格、都不能摆脱社会制度、传统伦理道德的枷锁,最终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通过分析得出,表面上看两者都是“局外人”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局内人”。莫尔索是被当时的社会制度、法律对人性精神道德所残杀。而方方《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是被社会现实、个人宿命所击败。方方只是通过身处社会底层、经历人生万箭穿心痛苦后的女性形象来解读一个人命运的悲剧。而加缪却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挖掘现实对人性的残杀。总之,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9第1版.

【2】柳鸣九:《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J].当代外国文学.2002.(01).

【3】姜永刚:必然性之煞--论《万箭穿心》的悲剧根源[J].当代电影.2008.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三峡大学)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局外人存在主义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局外人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