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欣
内容摘要:自“国学热”兴起之后,“吟诵”这一再现古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受到了众多热爱国学朋友的肯定和学习,笔者也是这其中之一。几年来,通过网络不断学习张卫东老师的吟诵,对其提出的“昆腔吟诵”有了自己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和心得,现将学习体会呈现于此,供大家批评指正,以求进步。
关键词:昆腔吟诵 昆曲 咬字
“张卫东,1968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昆曲教育家,北京民俗学家,国子监吟诵官音唯一传承人……”以上是很多媒体对张卫东老师的介绍。其实,张老师在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拥有众多的门徒。他们都是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认识昆曲、学习昆曲、热爱昆曲的大学生。多年来,张老师不遗余力地在各大高校进行昆曲传播,使得昆曲这一古老艺术拥有了众多高水准的年轻知音。张老师的生活几乎被昆曲填满,就像他夫人在其《赏花有时,度曲有道》中的描述:他不是正在教授昆曲,就是在赶往教昆曲的路上……。
笔者自2011年接触“吟诵”以来,就非常痴迷这种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唯美方式。可离开北京后对“吟诵”的学习渠道只能通过网络和一些QQ群。在“惠州纯如吟诵堂”的群主胡谭珠老师的介绍下,我通过网络学习了“唐调”和张卫东老师的“昆腔”等针对“古文”的吟诵。在我看来,诗词歌赋的吟诵宛如歌剧中的“咏叹调”而古文的吟诵则是歌剧中的“宣叙调”。相对于诗词歌赋等文体来说,“文”的吟诵要难很多,一来,文中每句的字数不同,二来,文章每句的结尾处都没有押韵,这些都造成了吟诵调形成的困难。所以接触吟诵的两年中,一直未敢尝试古文吟诵,直到听到张卫东老师的昆腔系列吟诵后才有了吟诵古文的勇气和欲望。在这三年中,通过网络,逐步学习了张老师的《孝经》《论语》和《道德经》等吟诵,并试图通过听音记谱的方式,找出昆腔吟诵的规律及方法。可到目前,对张老师吟诵的学习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因为有太多的困惑,苦于没有解决的途径,张卫东老师就如他夫人所说,他是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人,他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没有QQ。所以我的问题无法向他请教,只有将我学习的经验和困惑在此付诸笔端,以求同仁指正。
本文旨在通过张卫东老师《孝经》吟诵调的梳理来阐述我对“昆腔吟诵”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的“表”,指的是吟诵的外在形态,即音高,节奏及吐字。所谓的“里”是文章所传达的意义、意境和情绪。其中的“表里”是互为的,不可分开谈论。在我看来,中国的吟诵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别无二致,都是借助音乐来表现诗词文赋中的深刻含义和高远意境。所以本文就吟诵调的音高,节奏,及吐字等三方面由表及里地阐述我对“昆腔吟诵”的浅薄认识。
一.《孝经》吟诵调的音高
张卫东老师在其《而今吟诵的表里》一文中,曾谈到:吟诵,其本质就是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调。以四声阴阳为规律,强调字音准确的吟诵方式,就是吟诵中最基本的简单腔调。是一种在音乐上比较无形,没有什么准确清晰腔调界定的读书方式。
通过对张老师《孝经.开明宗义》的记谱可以发现,其吟诵的腔调(旋律走向)与徐建顺老师所讲述的一致,即以文字的四声定音高,不出现“倒字”的“依字行腔”。旋律走向的设置基本也是根据文章的意思以高,中,低三个调子进行穿插套用。所谓高调即以5、6、1等三个音为主形成的旋律;中调是以2、3、5、6等音为主形成的旋律;而低调则是以5、6、1、2等为主要音形成的旋律。其音域在5至1这十一度之间。而这个音域跨度适合男女老幼,所有可以发声的人。
另外,在张老师的吟诵中,一般在句尾都带有一定即兴性的“拖腔”,这种看似有一定规律,又感觉比较“即兴”的拖腔,在我看来确是吟诵调的精华所在,这个拖腔拖出了文字的意犹未尽,流丽悠远。胡谭珠老师在QQ群里发的“唐调”吟诵《大学》在旋律布局和尾音处理上也是大致相仿的。张老师说用这种句尾带有拖腔,介乎于“念”与“吟”之间“依字行腔”,旋律质朴自然的吟诵,来学习经学古文,不仅是古来儒家传承经典的标准途径,佛教的梵呗及道教的诵经也都是类似模式。
二.《孝经》吟诵调的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节奏是音乐旋律的骨架,掌管着音高长短连接的重任。“吟诵”中的节奏同样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张卫东老师在其文《而今吟诵的表里》中提到,“吟诵”是古代识文断字的基本功。在我看来“断字”既是意群的划分,是语义情绪表述的气口。在张老师的昆腔吟诵中虽然大多是一字一音的行音,但是其节奏却是非常难以把握,弱起,停顿,拖音的节奏变化随处可见,在记谱中,想通过谱面再现张老师吟诵的全貌跟本是不可能。想必,这也正是中国音乐向来不以记谱而以口传身授传承的原因所在。这些看似随意的节奏,其实就是文章神韵的根本所在。不反复跟学上百遍是无法掌握其吟诵的要领,反之,通过上百遍的吟诵,这文章所要道出的理,所要表的情也基本被这高低相间,长短有度的吟诵所消融吸收。
三.《孝经》吟诵调的吐字
张老师在其文章《而今吟诵的表里》中曾提到五个鉴别吟诵真伪的标准,这其中首当其冲的第一个标准就是“仔细听吟诵者的字音是否尊古”。在张老师看来,昆剧不是戏曲剧种,她是从古典诗文的吟诵发展起来的诗话剧,是让古书上的文字活化起来的文人艺术。认为昆曲最美且最具有特点的就是一字一音的行音,而这些尊古的字音,才是传达曲辞内涵的基础和根本。昆曲的字音历经几百年依然维护着“南尊洪武、北依中原”大明官话的系统,如南曲有入声,分清浊尖团,依照大明正音,北曲依中原音韵,都特别讲究吐字发声。昆曲的唱就是出字,字儿就味儿,味儿就劲儿。所以在张老师看来“昆腔吟诵”是学习昆曲咬字发音的先前准备。为了更好地普及正宗的昆曲艺术,张老师录制了系列的经典“昆腔吟诵”,包括《孝经》、《道德经》、及除去《孟子》的《四书》。并将这些宝贵的音频资料公开发布在网上,免费供大家学习。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吐字”是学习昆腔吟诵的重难点,音韵方面的书虽然买了不少,但都如同天书一般,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以惯用的本办法,认真听,仔细模仿。下面是我自己寻找的一些昆腔吟诵的发音规律,在此呈出,供同仁批评指正。由于我们都是学习拼音成长的一代,所以我就以汉语拼音的发音进行总结:在声母中,W的发音变化最大,一般来讲W都发V的音,发音时,要齿抵下唇,如“王、吾、无”等。但是“我”的发音为“eou”;声母“F”发音时也是齿抵下唇,如“夫、复、父”等。韵母中“u”的发音分两种,一种发“ou”如“睦”发“mou”“足”发“zou”“不”发“bou”,“父”发“fou”;另一种发“ü”如“读书”二字,它们的韵母都是“u”但发“dou xu”。韵母“e”的发音也分两种,一种就发“e”如“得、德”还有一种就发“uo”如“何、可”等。这些与普通话有出入的发音有很多,如“后,厚、欲、善、然、皆、纯、过……”但这些变音字与入声字一样,想掌握的方法就是多听多练多记。
吟诵是我们触摸古代经典的法门,而昆腔吟诵更是我们探寻古典文化的最佳途径。让我们一起吟诵吧。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