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吟诵回归语文课堂

2015-05-30 01:03佟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右脑潜意识诗文

佟倩

内容摘要:吟诵是中国的一种古老艺术,是学习、传播、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当今的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甚是功利,唯分是图,已经背离了诗歌教学的初衷,吟诵这种最本真的阅读方式的回归,会使这一现象有所改变。

关键字:吟诵 高中 诗歌教学

1.吟诵的定义

吟,声调抑扬顿挫地念;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它是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的一种诵读方式。吟诵不同于朗读:朗读只能表达语言,吟诵还要表达情调。吟诵又不同于歌唱:歌唱重视遵守曲调,吟诵要依字行腔,并且可以在各地不同的基本曲调之中随意变化。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第一句“明月几时有”的“有”字唱出来的音是“游”,为了遵守曲调唱成了二声;然而,在吟诵中这是错误的,要唱成“有”,三声。可见,吟诵和歌曲是有本质区别的。

2.吟诵的意义

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诗文吟诵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它一向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历来的诗词创作、修改、鉴赏、口头交流与发表,多在吟诵中进行。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关键

2.1.1体会诗文的音韵美

汉语多由两个字构成节奏单位,诗词的节奏也多由句中字与词的平仄交互安排和相互押韵所致。汉字四声中,平声是一类,其余三类都是仄声,吟诵时平声长,仄声短,利用句意形成的句式,形成长短相间的节奏。吟诵正是利用汉语这样的特点,将诗文有节奏地展示出来。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也曾有这样的表述:“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朱光潜的感受不仅限于古诗文的吟诵,但也可见吟诵是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的重要性。基于深刻理解的富有感情的吟诵还是表现古诗文音韵美的重要方式。

2.1.2体会诗文的意蕴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这里的“歌之抑扬”即是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音律与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自身的情感亦被激活。

朱自清先生曾说:“现在教师范读文言和旧诗词,都不好意思打起调子,以为那是老古董的玩意儿。其实这是错误的,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知道它们的味儿。”可见,缺少了吟诵的环节,也不能真正体会诗文的“味儿”。

2.2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2.2.1提高学习效率

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吟诵就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人在吟诵时就是经历了视觉—大脑中枢—发声—听觉中枢—大脑中枢这样一个过程。吟诵经过两次反射,运用多种器官,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学诗要动口。

2.2.2激发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人类的脑分为左右脑。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埋藏在右脑潜意识中。有最新研究表明:右脑比左脑更早发育,靠图像运转学习回路,是直觉、音乐、图像、艺术的潜意识脑。右脑作为由潜意识运作的大脑,还具有多种“潜意识的能力”,比如,照相记忆能力,即一眼看过、听过的事物可借意象来显现;高速、大量记忆能力;直觉灵敏的创造力;反向思维能力等。

吟诵的韵律与节奏正是对右脑的有效开发,当运用吟诵去解读诗句时能有效地激发右脑的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2.2.3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应激水平

现代神经生理学家证明,不同乐曲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用乐曲的旋律、速度、音调等可分别使人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作用,从而能调节情绪,稳定内环境的效果。

音乐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情感,也反过来影响着人。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认知储备,拉近学生与内容的距离。

2.3德育教育的突破口

古人云:“文以载道”。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想要修身,应先学诗,欲立身,必须先学礼,想要成为有文明教养的人格形态,必须先学乐。吟诵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可以使学生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右脑潜意识诗文
演奏乐器可开发右脑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右脑开发是谎言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