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毛寿龙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重点文献,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内容概括为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方法、公共服务动机对公共组织的影响、公私部门公共服务动机的比较以及公共服务动机的应用和国际比较五个方面,旨在加深对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并就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公私部门;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动机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佩里和怀斯(Perry & Wise,1990)在论文中正式使用的,但一般认为对公共服务动机问题进行研究的首位人物是美国学者瑞尼(Rainey,1982)。自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在美国首次被提出至今大约20多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有超过125项的研究成果被公开发表,涉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Perry、Hondeghem & Wise,2010)。面对如此众多的研究成果,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些成果成为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鉴于此,国内有学者对西方和国内的公共服务动机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李小华,2007;朱春奎,2011),为相关学者涉足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成果进行梳理,以加深对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一、 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
公共服务动机是一个广泛的、多层面的并且难以捉摸的概念(Rainey,1982),同时,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并且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曾军荣,2008),因此,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佩里和怀斯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指“个人对主要或仅仅基于公共机构和组织的动机而作出回应的一种个人倾向”(Perry & Wise,1990),该定义重点强调诸如公民责任或同情心这样的动机。
布鲁尔和赛尔登认为,虽然公共服务动机在公共部门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它不局限于公共部门,并将公共服务动机定义为“引导个人作出有意义的公共服务(公众、团体和社会服务)的动力”(Brewer & Selden,1998),该定义强调了公共服务动机是超越公共部门的动机。
瑞尼和斯坦鲍尔认可布鲁尔和赛尔登的观点,并给公共服务动机下了一个具有更广泛涵义的定义,即公共服务动机是“为人民团体、地方、国家和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普遍的利他主义动机”(Rainey & Steinbauer,1999)。虽然该定义认为公共服务动机并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但是瑞尼和斯坦鲍尔承认公共服务动机在政府部门更普遍(Rainey & Steinbauer,1999)。
范德纳比(Vandenabeele,2007)试图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将公共服务动机定义为“一种超出个人和部门利益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它关注的是更为广泛的政治组织的利益,并且激发个人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相应的行为”。
二、 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方法
佩里、杭德格姆和怀斯认为,至少存在四种用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方法(Perry、Hondeghem & Wise,2010):第一种,关于公共服务的单一的调查项目(Rainey,1982);第二种,一维标准测量(Naff & Crum 1999);第三种,多维标准测量(Perry,1996);第四种,行为测量(Brewer & Selden,1998)。其中,佩里的多维标准测量方法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很多后续的测量方法都是基于佩里的方法而开发设计的。
瑞尼的方法是一种单一维度的测量方法,关注的是个人对从事公共服务的价值偏好。但是,这种方法无法解决个人自我报告对社会期待的迎合问题(Rainey,1982),同时忽视了个人所处情境对报酬偏好的影响(曾军荣,2008)以及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相容性(Brewer & Selden,1998)。
纳夫和克拉姆(Naff & Crum,1999)的测量方法是一种间接的测量方法。他们通过对美国联邦政府一万名公务员的调查发现,性别和学历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谢凌玲,2011)。
佩里(Perry,1996)在其公共服务动机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四维的测量体系,包括24项问卷题目。四个维度分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Public Policy Making)、对公共利益的承诺(Commitment to Civic Duty & The Public Interest)、同情心(Compassion)和自我奉献(Self-sacrifice)。这是一种直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方法,从多个维度出发进行多个项目的直接测量,这种方法相较于瑞尼的单项目测量方法更加注重对综合性因素的考虑。但其有效性也会受到社会期待效应的威胁。
布鲁尔和赛尔登(Brewer & Selden,1998)的行为测量方法“通过研究公共服务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来间接地测量公共服务动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人们期望自身能够对其他个人、团体或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Perry、Hondeghem & Wise,2010)。
三、 公共服务动机对公共组织的影响效力
很多学者亦对公共服务动机对于组织及其成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包括工作满意度(Rainey,1982;Brewer & Selden,1998;Naff & Crum,1999;Bright,2008;Wright & Pandey,2008),工作绩效(Naff & Crum,1999;Alonso & Lewis,2001;Bright,2007;Vandenabeele,2009),组织绩效和组织效率(Brewer & Selden,2000;Kim,2005;Ritz,2009)。因测量方法的不同,现有对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差别很大,有些学者经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ainey,1982;Brewer & Selden,1998;Naff & Crum,1999),而有些学者则发现两者间关系并不显著(Bright,2008)。瑞尼认为,职员对公共服务的偏好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Rainey,1982),但没有明确指出这种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布鲁尔和赛尔登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Brewer & Selden,1998)。纳夫和克拉姆则得出了相同的结论(Naff & Crum,1999)。有些学者在分析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时引入了中介变量,他们认为如果不引入中介变量将难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Bright,2008;Wright & Pandey,2008)。布莱特在分析中引入了人与组织的匹配这个中介变量,从三个州的三个公共部门选取了205名工作人员作为样本,经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Bright,2008);怀特和潘迪将人与组织的价值一致性作为中介变量来探究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Wright & Pandey,2008)。
部分学者关注公共服务动机与个人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纳夫和克拉姆(Naff & Crum,1999)在比较早期的研究中发现,美国联邦雇员的个人绩效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布莱特(Bright, 2007)则引入中介变量-人与组织的匹配度来分析公共服务动机与个人工作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受到人与组织匹配度的间接影响,但是在其随后对205名从事公共卫生医疗的雇员的研究中,这种影响又并不显著。与布莱特不同,范德纳比(Vandenabeele, 2009)以更大的样本量为研究对象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与个人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这些不同的结论表明,对于该领域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Wright & Grant,2010)。
还有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从个人工作绩效转向组织绩效和组织效率(Brewer & Selden,2000;Kim,2005;Ritz,2009)。布鲁尔和赛尔登对1996年国会议员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公共服务动机与可感知的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rewer & Selden,2000)。金对来自韩国9个中央政府、5个省级政府和26个基层政府的1739名政府雇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和布鲁尔及赛尔登的研究相一致的结论(Kim,2005)。里茨将研究视角从组织绩效转向了组织效率,并以瑞士联邦雇员的数据为基础,选取了佩里量表的两个维度即公共政策的吸引和对公共利益的承诺来分析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内部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共政策的吸引与公共服务动机间的关系不显著,而对公共利益的承诺与公共服务动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itz,2009)。
四、 公私部门公共服务动机的比较
对公私部门公共服务动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们相信,公私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的动机存在着差异。有研究表明,公共部门人员对工作的热衷程度要低于私人部门(Houston,2000;Buelens & Van den Broeck,2007)。公私部门雇员的慈善行为也存在一定差别,政府雇员与营利部门雇员相比更愿意参与慈善和献血的志愿活动(Houston,2006)。有学者基于荷兰的大数据分析对公私部门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公共部门人员比私人部门人员具有更高的公共服务动机,而且在私人部门中具有较高公共服务动机的人员更愿意去公共部门谋职(Steijn,2008)。
虽然一般情况下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公私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在公共服务动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某些方面这种差异并不显著(瑞尼,2002)。瑞尼曾做了一次有关角色冲突和角色定义模糊不清的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的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回答有关工作目标清晰度、互相冲突的工作要求和其他相关的问题,并将两方面的回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一致的。
五、 对西方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应用和国际比较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产生于美国,且很多研究以美国为背景,有学者质疑这种美国式的理论能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并对这种适用性进行了探究(Kim,2009)。金试图检验佩里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框架结构是否能够在韩国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佩里的四维度结构能够适用于韩国,但是其中的理性动机是否是一个有效的维度值得商榷。亦有中国学者探讨了在中国背景下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吴绍宏,2010;刘帮成, 2011;朱春奎,2012;孟凡蓉,2010),吴绍宏以澳门特区政府公务员为例分析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可以作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原因变量,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并建议公共部门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公共服务动机,培养公务员形成对政府整体的忠诚及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热诚精神和义务(吴绍宏,2010);刘邦成关注个人对金钱的欲望在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关系的调解作用,发现对金钱有较强欲望的人的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间存在显著关系(刘邦成,2011);朱春奎将佩里的四维度发展成五维度来测量中国中西部地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发现“除了同情心维度,自我奉献、互助意愿、公共政策制定吸引力及公共利益承诺均对工作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以公共政策制定吸引力与自我奉献两个维度对被试政府公务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最大”(朱春奎,2012)。孟凡蓉基于我国东西部义务教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检验了西方公共服务动机量表的效度,发现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孟凡蓉,2010)。
如今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已经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研究存在一个缺陷,即大多数研究都定位于某个单一国家(Houston,2011),缺少国家间的比较研究。范德纳比和凡德沃雷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基于对38个国家相关数据的分析,探究不同国家公共服务动机的变化(Vandenabeele & Van de Walle,2008)。
六、 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公共服务动机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热点”(朱春奎,2011)。然而,由于公共服务动机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学者对它的概念、特征、测量方法和影响变量等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些学者应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鉴于此,金和范德纳比主张构建在全球具有普适性的公共服务动机结构(Kim & Vandenabeele,2010)。除了学者们关注较多的工作满意度、组织绩效、工作绩效等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可能会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值得探究,如全球的经济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困扰、因公共部门雇员的补偿问题而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利益、工作安全问题等(Naff,2011)。在大多数学者肯定公共服务动机是影响因素而不是结果因素的背景下,有些学者对公共服务动机到底是因还是果提出了质疑。怀特和格兰特认为,研究者们很少思考也许公共服务动机是工作绩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也许是高的绩效加强了公共服务动机水平,低绩效降低了公共服务动机水平(Wright & Grant,2010)。我国学者对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还处于介绍和应用西方理论的初级阶段,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尚未建构,已有的经验研究还很少。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是否存在具有普适性的测量方法?公共服务动机与行政伦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启发意义?中西方公共服务动机的差别在哪里?
参考文献:
1.海尔·G·瑞尼,著,王孙禺,达飞,译.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小华.西方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理论探讨,2007,(3).
3.孟凡蓉,马新奕.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17).
4.吴绍宏.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9).
5.谢凌玲.公共服务动机:测量、影响因素及研究建议.现代管理科学,2011,(10).
6.叶先宝,李纾.公共服务动机:内涵、检验途径与展望.公共管理学报,2008,(1).
7.曾军荣.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特征与测量.中国行政管理,2008,(2).
8.朱春奎,吴辰,朱光楠.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述评.公共行政评论,2011,(5).
9.侯祥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探析——以江苏为例.现代经济探讨,2014,(11).
作者简介:毛寿龙(1967-),男,汉族,浙江省奉化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李锐(1977-),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博士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干部人事制度。
收稿日期:201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