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清国有企业的真正效率十分重要。文章从财政补贴的视角对国有企业的效率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财政补贴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机制。财政补贴导致了国有企业严重的外部性,外部性导致了国有企业中资源配置的相对价格结构不合理,造成价格机制的不完善,进一步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
关键词:财政补贴;外部性;价格机制;企业效率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还存在数量巨大的国有企业,其产值占经济总量很大的比重。这些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和难点所在。了解国有企业的真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另外,我国政府给予国有企业大量的财政补贴,从而财政补贴可能会对国有企业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就有必要从财政补贴的角度研究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
目前研究国有企业效率的文献主要得出以下三种结论:
1.低效论。Megginson和Netter(2001),Djankov和Murrel(2002)认为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效益低下并且民营化是有效的。刘小玄(2000)认为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效率最低。吴延兵(2012)认为由于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性质,国有企业不仅存在着生产效率损失,还存在着创新效率损失,而且创新效率的损失要大于生产效率的损失。刘瑞明、石磊(2010)认为国有企业不但存在自身的效率损失,更因为其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获得了大量的垄断资源,这些资源如果配置给民营企业会取得更高的效率,因此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经济增长拖累。
2. 高效论。张晨、张宇(2011)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率是优良的,基于对数据的统计考察,他们认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效率差距,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之所以得到改善是因为国有企业微观效率已经得到了提高。宗寒(2011)认为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延伸效率,具有双重促进效应。
3. 效率悖论。李利英(2007)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在九十年代末出现了生产率提升而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从而产生了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李利英认为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导致了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刘元春(2001)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率呈现出“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是有效率的;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全要素生产率(TFP)来看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悖论”状况。
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主要存在以上三种结论,这些文献中认为国有企业是低效的占大多数,其次是认为高效的,认为存在效率悖论的文献最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一致的结论,这恐怕与研究者的分析方法有关,目前的研究者主要采取的是数据基础上的统计分析和规范分析。采取数据统计分析的文献占据大多数,这种分析方法其实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科学,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时采取的数据样本和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由于研究者在选择企业数据的范围、时间段、长度等不同造成样本是不一样的,从而可能得到的结果就会有所差别。研究者处理数据和选择的统计和计量方法不同也会造成结论的不同。所以貌似科学的数据分析有时候是不能够完全相信的。而规范分析考虑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样就会考虑更多的其他问题,如社会稳定、公平、宏观调控等,这些方面其实是不容易进行效率分析的。从而我们从这些规范的分析中并未非常清楚地了解国有企业的真实效率问题。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国有企业的效率进行更科学的分析。
王蓓(2013)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制度的变迁、困境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国有企业应该走向市场经济,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当前,国有企业补贴还面临众多问题,必须从理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明确国有企业发展任务以及重塑国有企业补贴新格局等方面入手,推动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张晖、倪桂萍(2007)对财政补贴、竞争能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财政对国有企业的预算是“硬”还是“软”内生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改革的方式选择,以及国有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邵敏、包群(2011)研究认为在内资企业内部,地方政府补贴更多地给予国有企业,而私营企业的获补贴概率和获补贴程度是最低的。
这些文献虽然研究了财政补贴对企业产生的重要影响,但是关于财政补贴作用于国有企业的作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详细分析。研究国有企业效率问题应该回到经济学理论最根本的原理去分析,而价格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是经济学的最根本原理,这是不能否认的。从外部性、价格机制去分析财政补贴对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会大有用武之地。
二、 财政补贴与外部性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它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财政补贴的种类众多:有税收优惠、节能减排补贴、也有减免银行利息、还有调整产品价格和设备购买、产品推广补贴等等。本文所说的财政补贴在这里专指对企业的财政补贴,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
外部性又称为外部影响,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造成其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某个行为主体(如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外部性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本文指出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其实是一种负外部性。
财政补贴使得国有企业不必承担自己的一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由国家财政承担了,造成企业成本的外部化,这会降低国有企业认真经营的努力。国有企业出现亏损等现象时,国家不会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会为国有企业的亏损埋单,如给予国有企业资金援助、银行低息贷款、冲销呆坏账等。由此国有企业就减少了亏损,可以剥离一部分成本,使自身的成本外部化。如果国有企业总能在出现困难的时候获得帮助,也就是总能转嫁自身的成本给外部环境(这里指国家或政府),那么国有企业就会形成依赖性,也会助长国有企业的惰性行为。因为抱着政府这个铁饭碗,国有企业不会倒闭,他们就失去了努力发展创新的动力。从而国有企业就日益失去竞争力,总是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扶植才能生存。
而私营企业就不是这样,他们必须自负盈亏,很少有外部援助,他们的成本基本都要内部化,自己完全承担。这样的经营模式为私营企业提供了强烈的激励机制,完全承担自己的成本导致私营企业必须认真对待自己企业的任何成本,因为这些成本是转嫁不出去的,即使是一丁点的成本也要自己承担。成本内部化的强激励导致私营企业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私营企业会在经营过程中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使得达到预期目的的成本最小化。私营企业必须最大程度地降低亏损出现的概率,在经营过程中降低风险,减少冒险行为。而且私营企业为了追求竞争力,更有动力努力发展创新,所以很多私营企业的竞争力是很强的。企业经营成本的内部化,使得如果企业产生了亏损,就会面临破产的威胁。企业为了避免破产,在企业的运营中会最大努力地降低成本,从而较好地提高了私营企业的效率。
财政补贴也容易使国有企业产生道德风险行为,因为他们行为产生的一部分成本由国家财政承担了,自己没有完全承担。首先,国有企业中存在一些严重的资源浪费。以中盐公司为例,截至2013年9月底,中盐公司当年的合并营业总收入达到204.0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94.28亿元增加9.79亿元,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为亏损,其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额为4.28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51亿元。2010年,中盐的管理费用为18.84亿元,其中业务招待费用为7 557万元。到2011年,管理费用提高到23.27亿元,业务招待费也增加到8 703万元。即便到了2012年前三季度,招待费依然高达6 437万元之多。铁路部门也曾经拍摄过一个为时数分钟的宣传片,花费1 800万元,被称为天价宣传片。这些都是国有企业成本外部化导致严重浪费的实证。
其次,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可能会采取一些风险过大的项目,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导致亏损的概率加大。如果可能发生亏损,假如这些成本由企业自身负担,比如私营企业,那么企业一定会谨慎考虑这样的投资项目,很有可能就不会上这样的项目。但是国有企业由于有国家和政府做后盾,即使亏损也不会破产,这使得国有企业在投资时不太谨慎,可能头脑一热就采取了风险较大的项目。这就是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如网上报道过某位央企高管的话:央企的钱,反正都是国家的钱。这最终导致一些央企在相关的项目投资当中,缺乏科学的论证,从而盲目投资。这样造成的国有企业的亏损加剧了国有企业成本的外部化。
总之,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造成了国有企业自身成本的外部化,从而国有企业丧失了努力降低成本的动力,还有可能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道德风险问题。而私营企业是要自负盈亏的,完全内部化了企业的成本,更具有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努力发展创新的动力。
三、 外部性与价格机制
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就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价格机制具有两个重大的作用:一是,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体现在推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节约;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协调社会各生产部门按比例发展。二是价格机制调节消费。
财政补贴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外部性,进一步这种外部性又破坏了国有企业的价格机制(当然破坏国有企业价格机制的因素还有垄断、公有产权、政策性负担等,详细参见苏常禄(2013))。存在外部性意味着国有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对等的,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是负的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使得国有企业的一些行为的成本其实没有完全自己来承担,而是通过财政补贴由政府财政承担了。国有企业成本的外部性就使得国有企业不能用成本和收益来衡量项目的得失,而成本和收益分析正是价格机制最根本的要求。由此,成本的外部性破坏了国有企业中的价格机制,使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私营企业在市场上是自负盈亏的行为主体,所有的成本都被内部化,没有产生外部性(这里不讨论企业污染、噪声等这类的外部性,主要讨论自负盈亏等财务成本的外部性)。私营企业要认真考虑其自身行为的成本和收益,收益是自己获得的,而成本是自身必须付出的。这样的强化约束使得私营企业必须按照价格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按照价格水平调节生产规模、减少投资风险。
四、 价格机制与国有企业效率
研究国有企业效率的文献很多,其研究的视角也是非常之多,有从财务效率研究国有企业效率的,有从宏观效率研究国有企业的,有从收益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也有从人均产出标准研究的。对于国有企业效率的定义和研究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大相径庭。本文从国有企业的价格机制来研究,所以本文的国有企业效率的定义是着重研究国有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
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如果价格机制不完善或者受到了破坏,那么就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价格机制受到破坏就会使得资源配置机制受到抑制,一些资源就会配置错位,没有被分配到效率最高的部门。由于财政补贴为国有企业承担部分成本造成的外部性,破坏了企业的价格机制,所以国有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机制就会受到抑制,经常发生资源的非效率配置,从而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如果价格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就不能根据价格正确地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或者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国有企业成本的外部化导致企业在考虑项目时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因为成本的外部化(这里的外部性当然是负的)使得项目的成本人为地变小了,当使用这个变小了的成本去与收益进行衡量时就可能得到不正确的结论。当真正的成本小于收益时,上这个项目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真正的成本大于收益时,企业也有可能上这个项目,因为国有企业能够通过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来转嫁出去一部分成本,从而使得这个成本变小,就有可能使变小后的成本小于收益了。此时国有企业就会上这个项目,更多的资源被用于这个项目。但是从社会角度来说这样的配置是无效率的。因为财政补贴是额外的付出,相当于被浪费掉了。所以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其实是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少得多,在成本承担上外部性较小,其价格机制比较完善。完善的价格机制为私营企业提供了确切的经营运行的成本和收益。私营企业可以完全按一个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来确定是否要上这个项目,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就停止这个项目,成本小于收益就会继续这个项目。按照这样的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是高效率的。
五、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财政补贴的视角研究了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和其他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强调研究其发生作用的机理,即主要研究财政补贴是如何影响国有企业的效率,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和逻辑是什么。从经济学理论上对财政补贴发生作用的途径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财政补贴造成了国有企业存在很大的外部性,即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其实是给予国有企业额外的收益,这些收益用来补偿企业的经营成本或者亏损,这样有一些企业成本就不是国有企业自身承担,而是由国家或政府承担了。这种外部性对国有企业的价格机制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成本外部化其实是破坏了价格机制在企业内正常运行。而一旦价格机制受到破坏,资源就不能最好地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有效率地配置,所以财政补贴其实是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由此可见财政补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表面看来对企业有好处,而且很多企业也的确是为了获得政府财政补贴而进行大量的活动,甚至投入了大量资源,其实财政补贴反而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我们应该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进行规范。首先,减少对国有企业不必要的财政补贴。其次,要监管财政补贴在国有企业中的真正用途,防止被浪费了或者挪作他用。第三,对于一些垄断的国有企业应该放开市场,让民营经济和外资进来竞争,公平的竞争环境会强化价格机制,从而也就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才会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宗寒.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和效率.当代经济研究,2011,(2).
2.张晨,张宇.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经济学家,2011,(2).
3.李利英.市场竞争、利益分配与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中州学刊,2007,(2).
4.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1).
5.邵敏,包群.地方政府补贴企业行为分析:扶持强者还是保护弱者?.世界经济文汇,2011,(1).
6.苏常禄.国有企业中的价格机制扭曲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3,(4).
7.王蓓.国有企业补贴制度的变迁、困境和发展方向.中国经贸导刊,2013,(26).
8.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经济研究,2012,(3).
9.张晖,倪桂萍.财政补贴、竞争能力与国有企业改革.财经问题研究,2007,(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项目号:13H022)阶段性研究成果;哈商大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号:14rw24)。
作者简介:苏常禄(1982-),男,汉族,黑龙江省宝清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省财税研究基地讲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