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蓉
摘 要: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它的科学编制和合理使用将是决定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力求设计出既符合课改精神又适合学情的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少教多学;设计
1 导学案的现状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为指导学生主动预习、学习新课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近几年来,“导学案”这类“课堂学习材料”等样式(导学稿、讲学稿、学案、预习稿、前置性学习、学习单等等)开始规模化流行,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渐渐成为主流。然而导学案在研制、使用、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 ]。一方面,导学案引领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改革风暴,确立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掉传统“师授生受”教学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导学案又被异化为“习题案”、“复习案”而饱受诟病。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加以理性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风。借学校全面开展“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机,我终于有机会亲自体会。在迈开第一步之前,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导学案的论文资料,一是期望从中博采众长,优化符合本校学情的导学案设计,二是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有效规避导学案编制及使用的误区,尽量让自己的课改之行少走弯路。以下我将以鲁科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例,谈谈在“少教多学”课改中如何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所编制的导学案一般分为“学习目标、情境导思、课堂探究、知识检测、复习反思”等环节。
2 导学案的结构
2.1 学习目标
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它的使用者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应严格措辞,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使学生能与导学案顺利“沟通、交流”。譬如,学习钠的性质时,学习目标设置如下:(1)学会从色、态、硬度、密度、熔沸点等方面描述钠的物理性质 [2 ];(2)回忆已学过的铁等金属的性质,类推预测及实验验证钠的化学性质,总结研究物质性质常用的方法和程序;(3)理解钠元素的自然存在和实验室保存方法。设置这样具体的学习目标能指引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而笼统、空洞的诸如“掌握钠的物理性质”等学习目标通常是直接被学生忽略,形同虚设。
2.2 情境导思
教育的头等大事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1 ]。因此,编制导学案时应尽可能将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引导的形式指引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所设置问题不能形式单调、枯燥乏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吹气生火、滴水生火等”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置问题组如下:(1)某化学兴趣小组表演了“滴水生火”的小魔术:将一小块钠暗藏在酒精灯灯芯里,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酒精灯即被点着。你知道其中奥秘吗?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钠有什么化学性质?(2)过氧化钠可以用作潜水艇及防毒面具里的“生氧剂”,你知道为什么吗?
“滴水生火”这个小魔术颠覆了学生们以往的生活常识,在他们的观念里根深蒂固地认为水可以灭火,因此该实验可以激发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问题情境导思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将学习知识通过转化为问题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将学习问题融入情境中,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领悟知识,达到将知识迁移的目的。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身边与化学原理有关的案例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定能灵活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且能将这些素材整合提炼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达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当然,素材和案例不一定要原创,导学案的编制本就该博采众长,好的经典的案例值得推广。
2.3 课堂探究
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的学习方式,目标是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这种课改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探究。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尽可能引导学生先自行预习,然后在充分预习的条件下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如:本节课将钠与水的反应设计成当堂探究(见表1):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慎思型学生的参与程度,并适时提醒和鼓励。活动结束后,请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及分析本质原因,并趁热打铁追问学生“钠与水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获得正确答案之后继续追问:“钠与盐酸反应与钠与水反应做对比,应该哪个更剧烈?”甚至可以根据学情抛出“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单质?”这样的问题来加深理解。
当然,老师在“导演”整节课的过程中要淡化课程教学中的预定性,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究中体会学习过程,思考过程,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某些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成果为主,完全不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思考过程是很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做的话,学生的思维力严重受损,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最终与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供实验的机会是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及现象观察体验获取新知的方法和乐趣,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且能积累化学学科探究活动的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诸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内容不宜设置为学生自学。当然,导学案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编制格式应随内容而变,有些知识点浅显易懂就没必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另外,导学案应能有机地把教材、练习册等学习资源“串”起来,他们之间应该是一个整体。教科书里的某些活动探究环节一般都已将实验目的、试剂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设计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内容就不必重现在导学案中。譬如,关于 “金属钠与氧气的实验”的活动探究,在导学案中直接写明“参看课本P11”,从而避免教科书成为被搁置的资源。
2.4 知识检测
导学案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能是“操练”作用,因此本环节所占篇幅不宜过大,避免导学案习题化。所选题目应具有梯度,尽可能满足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的各个层次的学生。还应适当 “留白”,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创造力。譬如,在导学案中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讨论,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异同点(见表2):
表2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比较
课前的预习加上课堂上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在小组PK展示交流成果时,我意外地发现—— “高手在民间”!在原先的设想中,我只要同学们能从Na2O、Na2O2在颜色、与酸反应、与水反应、与CO2反应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同学们除了找出这几方面的异同点外还给出了诸如制备方法、氧的化合价、是否属于碱性氧化物、是否具有漂白性等答案。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创造力是极强的,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适当“留白”既可以为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平台,也能避免学优生“吃不饱”的现象发生。
2.5 总结反思
同学们在学习时常常感叹化学易懂难精。究其原因是化学学科的知识点相对杂乱,很多知识点貌似有规律但又常常伴有特例。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理科,往往透彻理解一个公式定律即能解决诸多问题。针对化学的学科特点,且针对高一这个起始年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学案的最后设计了总结反思的环节如下:
(1)从钠的性质学习中总结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2)用“思维导图法”归纳钠的性质。(提示:如何实现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等的相互转化?)
对于学习零零散散的化学知识来说,“思维导图法”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当然,高一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近乎为零,因此一开始主要是老师示范和引导,慢慢地他们也能“依葫芦画瓢”,掌握能将零散知识整合归纳的技巧,并最终养成常梳理会归纳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应着力培养。
3 讨论
教学实践表明,导学案的科学编制和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也养成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但是,毕竟使用导学案的时间不长,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尽如人意。也有很多地方一直困扰着我:(1)导学案的最核心价值是引领学生自主预习,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有效预习?(2)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学预习,而是独自完成,预习的效果参差不齐;(3)自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何更好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及能力发展,避免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课本”;(4)如何避免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学习经验不足的学生“随波逐流”等等,这些将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利有弊,导学案导学法也不例外。我们只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及时调整,让导学案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2]梁中泽,黄爱羽,等.构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谈高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J].广西教育,2013(1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