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5-30 14:55马建国
医药与保健 2015年2期
关键词: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干扰素

马建国

【摘 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B组患儿接受炎琥宁治疗,C组患儿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比较三组患儿退烧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潰疡愈合时间及出院时间;比较三组患儿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结果 C组患儿退烧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出院时间比A组、B组较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干扰素;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小儿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中最为新型的病症之一,其传播快、感染性强多在儿童群体爆发。临床症状,发热、手足水疱、臀部水疱、斑丘疹等小儿手足口病极易引发心肌炎、肺炎、脑炎及脑膜炎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目前临床上缺乏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药,少数严重患儿因其死亡,我国将手足口病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我院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其中女性68例,男性52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2.5)岁,病程(0.5-3)d,平均病程(1.75±1.25)d。A组女性23例,男性19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1-2)d,平均病程(1.5±0.5)d。B组女性21例,男性17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5±1.5)岁,病程(0.5-3)d,平均病程(1.75±1.25)d。C组女性24例,男性16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0.5-3)d,平均病程(1.75±1.25)d。三组患儿一般资料(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儿均对症治疗,A组接受干扰素8万IU/kg治疗,一次/d。B组患儿接受炎琥宁1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实施静脉滴注,1次/d。C组患儿接受干扰素8万IU/kg联合炎琥宁1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实施静脉滴注1次/d。

1.3 判断与标准 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治疗后退烧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标准,患儿在接受治疗48-72h后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总疗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组患儿退烧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A组、B组较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2。

2.2 C组患儿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3、4。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于1957年在新西兰发现,主要通过接触、粪、口的途径传播,EV71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毒所引发,主要感染群体是儿童,对婴幼儿造成极大危害,严重者甚至死亡[1,2]。干扰素是一种水溶性蛋白质,能有效遏制病毒的复制,增强人体K细胞与T细胞的活性度,促使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大量产生,起到抗病毒作用[3]。炎琥宁是从穿心莲中提取的药物,具有镇痛、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解热、抗感染及镇静等功能,将人体免疫系统提高的作用,同时能抑制病毒遗传物质合成也起到有效遏制病毒的复制作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将彻底遏制受感染细胞中病毒的复制,更能促进内淋巴细胞大量产生将病毒杀灭,增强手足口病患儿机体的抗病毒能力[4]。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缩短小儿患者住院时间,将医疗费用降至最低。本院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B组患儿接受炎琥宁治疗,C组患儿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表明,单一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均有疗效,但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其退烧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临床总显效率比较疗效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据本研究对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综合观察分析临床疗效,其疗效显著,是小儿手足口病最佳、最具安全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值得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冉振兵,贺元红.炎琥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9):136-137.

[2] 吴晓玲,李润珍,杜文丽,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9):2910-2911.

[3] 宋有标.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66例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54-55,56.

[4] 戴莉,马昌.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7):604-605.

[5] 王翠萍,段维维.干扰素与炎琥宁联用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的疗效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7):778-779.

猜你喜欢
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干扰素
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探讨
2010~2015年炎琥宁在治疗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