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璐
摘 要: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目前课程开拓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应该采取完善对策,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分段分层次授课,开展比较式教学,进行开放式教学,并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关键词: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分层次授课;开放式教学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不能忽视对专题知识的学习。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适应这种需要,对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课程开拓存在不足,今后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
1.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的意义
住宅专题设计课程以某些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能有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对开拓该课程具有重要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以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足,强调基础知识学习,有关提高学生住宅设计技能的专项知识不足。而采取有效对策,开拓住宅专题设计课程,能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
(2)更好指导教学工作。住宅专题课程设计的开拓,能对专项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复习,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水平,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专题设计课程开拓,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对住宅设计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入全面了解,激发学生创新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2.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存在的不足
虽然很多学校认识到专题设计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受到师资、教学管理等因素制约,当前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不足。
(1)课程资源整合不足。课程设计比较分散,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对教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课程体系,制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也影响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和学生专项技能水平提高。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过分强调基础知识讲解,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学生住宅设计水平提高,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3)实践教学不被重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忽视实践教学,实训基地不足,实训时间不够,管理考核不到位,导致学生住宅设计专项技能水平难以提高,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3.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的完善对策
为应对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存在的不足,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和教学目标,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1)整合课程资源。将住宅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城市居住区规划、施工图设计等纳入课程体系,并组成不同的专题,分别对每项内容进行科学全面学习。住宅规划和住宅设计是核心课程,施工图是实践加强环节,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行专项学习。设计教学环节从小区开始,再到住宅楼和户型设计,根据户型调整设计方案,进而顺利完成住宅设计的每项任务。
(2)分段分层次授课。将教学课程分为相互连接的若干阶段,住宅规划集中授课、社会调研和案例分析进行专题汇报、技术指标和规范标准专题讲解、住宅设计、施工图集中授课。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授课方式,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专项学习和计划,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开展比较式教学。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应用分组学习法等,这样既能增进相互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为有效地掌握每个专题的学习内容。
(4)进行开放式教学。住宅专题设计课程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更好适应整个社会发展需要。住宅产业日新月异发展,新技术得到不断应用,要求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因而要重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老师要推荐相关资料和案例,加强专项指导,采用案例分析、研讨会等,让学生吸收新知识,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应用这些知识,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5)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关注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住宅实践教学环节中重点强化施工图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水平。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最开始接触的是施工图,如果专题学习中学生具备这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更好地展示才能。可以适当增加施工图学习课时安排,采用重点强化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项技能,还可以请老师进行专业辅导,对结构布置、制图规范、设备要求CAD线型控制、施工圖比例等进行综合全面讲解,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高。
总之,住宅专题设计课程开拓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更好满足将来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周丽莎.实践教学手段在住宅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11).
[2]董慧娟,梁 文.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J].山西建筑,2010(36):5—6.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