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刘巧琳
【摘要】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业余训练改革发展之路, 它既是竞技运动的客观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遵循普通教育规律,强调运动训练规律的前提下,切实可行的把教育和训练有机地结合贯彻于业余体育训练之中。
【关键词】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中小学 文化教育 实效
一、云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中小学文化教育现状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是优秀运动员的接班人,承担着在国际竞技场为祖国争光的光荣使命,在竞技能力提升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应实现同步增长。在优秀运动员成长的过程中,文化教育水平影响着后备人才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为后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在塑造优秀运动员的性格养成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文化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多年来,云南省一直着力打造符合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育才体系,认真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网点建设初见成效。各运动项目都有选材招生“训练基地”,逐步形成了选材、训练、比赛、输送的一条龙机制,拥有小学、初中、大专一体化完整的运动员培养梯队。目前,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三个,培养了郭伟阳、陈定、孙玉洁三名奥运冠军。但在基地建设中,就中小学文化教育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体教管理两极分化
目前云南省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训练比赛在管理上呈现体教管理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运动员要接受上级体育部门下达的参加比赛训练的任务,教练也有优秀运动员输送、运动员比赛成绩等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运动员又要接受所在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由于运动员的流动性大,比赛、训练周期差别较大,文化学习时间有限,运动员所能接受的内容十分有限,学习时间、学习环境与普通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使用全日制学校的通用教材对他们而言显然是不适宜的。长期文化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很大影响,知识掌握的不连贯性使他们很难系统学习文化知识,致使在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不能奠定起码的学习基础,为后续教育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运动队与普通中小学的最大区别是不分寒暑假,只有训练期、比赛期和调整期。由于比赛和运动员的正常选拔,流动性大、班级没有固定人数也是运动队特有的现象,今天来8人,明天走lO人的现象常有发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很难准确控制教学进度,这是影响教学稳定性的问题所在,因而完成教学任务相当困难。由于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工作定位于为竞技体育服务,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乏质量标准,因而教学体系方面,目标不明确,课程和专业面较窄,尽管课程设置按当地教育部门要求开设,但相应的教学内容得不到强化、巩固;一些运动员对数理化等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也缺乏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提高普九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当前我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较大程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定位找不准,致使课堂教学实效差。
(二)学训矛盾突出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他们主要精力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艰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体力上的消耗极大。学习与训练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各自的规律不同。竞技体育是年轻人的事业,而青少年又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运动员训练竞赛需要大量时间精力,不可能与普通人一样正常地进行文化学习。业训运动员多半采用的半日学习半日训练的模式,专训运动员则以训练为主,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投入学习的时间、精力与普通中小学学生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从办学主体看,由于运动队力争要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管理部门政策规定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直接与学校、领导和教练的业绩挂钩,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像重视训练一样来抓文化课教育,大多也只是停留于口头与文件中。重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轻视文化教育,在这样的主次下,运动员投入文化学习的时间少,学习效果差,知识面较窄,与同龄普通学校学生相比,运动成绩突出而科学文化水平及人文综合素质明显偏低。
(三)成才率低,个人发展得不到满足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是否成才的衡量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运动员要在全国或世界性大赛中获得一定的名次才可认为是成才。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成才率极低。现代社会的人才流动以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为基础,由于竞技体育的特征, 决定了并非每一个后备人才都能最终成才, 成才的只是少数, 大多数的后备人才到一定时候必须进入社会的其他领域、行业工作和生活, 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就成为在其他社会领域竞争的障碍, 有可能导致个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
二、云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中小学文化教育发展对策
(一)找准文化教育目标定位
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提高综合素质。结合运动员学生的学训特点确立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注重学习的过程。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运动员,根据个人发展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努力培育社会应用性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二)优化教育管理的执行力
一是要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想方设法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中小学文化教育创造条件。二是能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各级训练单位的实际情况,找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文化课授课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案,建立适合运动员学习的校本研究体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教给他们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运动员的后续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杰等.美国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25
[2]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23-25
[3]余静等.欧洲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9(11):73-76
[4]李江等.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9-12
[5]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邓晓芒.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4):22
[7]陈桂生.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再认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