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
摘 要: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的成功范例,也是加强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珍贵教学资源。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健身气功课程也将进入高校。本文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江苏地区的高校为研究样本,由小见大,分析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开展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健身气功;现状;对策
健身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钻研的结果,在2003年已经被国家列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日益迫切,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健身气功的推广实践将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群体,也将进入高校,正式成为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是健身气功蓬勃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时代刚需。
一、健身气功课程在高校开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政府层面的健身气功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全国范围内把健身气功内容列入正式体育课程的高校却不多。本文选择江苏高校为个案进行研究,是因为其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时间较早,对其展开研究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健身气功课程在高校开展的特点、现状及实践中的不足,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研究通过网络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苏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等四所高校共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健身气功课程意向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5份,有效问卷为480份,问卷回收率为96%,符合统计学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愿意学习健身气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保持中立的人数占27%。由此可知,现代大学生对于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健身气功还是感兴趣的。但是为什么健身气功在高校没有像篮球、网球等主流体育项目一样受到大学生的拥趸呢?其主要原因是即有高校健身气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用现代化的逻辑和思维去阐释和传授健身气功,调查中有86%的大学生认为健身气功的功法原理晦涩难懂,很难坚持学下去。这是因为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时代背景和知识脉络与建构出健身气功的功法原理与核心内涵存在着巨大的时空上的差异。因此不断挖掘健身气功的文化基因宝库,并努力用现代性的知识结构和视角去阐释和重构它,是高校健身气功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健身气功开展的主要因素
1.教师对健身气功的不重视
教师对健身气功的不重视既体现在长期受“体育是辅课”的教育偏见的影响,对健身气功教学松松散散、刻板化、单一化,也体现在对健身气功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忽视和懈怠。调查中76%的学生认为健身气功教学应该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而事实结果正好相反。缺少了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健身气功在高校中不能得到大力的推广。
2.对健身气功的学习没有耐心
任何体育项目都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和锻炼,但是在实际的健身气功课程中,很多大学生没有耐心,很快就丧失了对健身气功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健身气功的锻炼。
三、高校加强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的对策
首先,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态度。在加强对健身气功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的健身气功学习和锻炼实践。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健身气功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有效保证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正常开展。
再次,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力量,加大对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人认识健身气功、认可健身气功、学习健身气功,从而将健身气功发扬下去。
最后,可以举办校内或是校外的健身气功比赛。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对于健身气功技能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的成功范例,也是加强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珍贵教学资源。但是受健身气功教学的松松散散、刻板化和单一化,健身气功的功法原理晦涩难懂等因素影响,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需要通过加大健身气功课程的宣传力度及强化专业师资队伍等形式,有效推动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洪明.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2]陈 丹,朱月明.福建省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10):183—184.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