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娜
【摘要】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都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思维下,未寻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局。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工作,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对策
翻开小学数学课本,我们可以看到应用题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更注重对解题技巧的讲解,依靠题海战术,大量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应用题教学更加枯燥、死板,失去活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不同的数字、算式,因此,小学生觉得数学难学、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去了解应用题和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好感。例如,购物,超市的收入、支出,汽车的行驶速度、路程等等都涉及到数学运算知识。教师要根据应用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以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小故事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将应用题形象化、生活化。
比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笔者将应用题转换为更生活化的内容,题目为“小明和妈妈到超市购物,妈妈身上有50元钱,买了3盒饼干,每盒12元,还剩几元?”然后,笔者提出的第二问题“小明又想买25元的玩具车,他们带的钱够吗?”这种应用题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问题的习惯,并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养成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应用题常常是将具体的情节与数量关系穿插在一起,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在读题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本题讲了什么事情,哪些是已知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又是间接条件,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上述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分析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准确把握题意。
(二)养成画批的习惯
画批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学生可借助不同符号将应用题中的关键词句、判断结果等标注出来。通常我们运用箭头、圆圈、横线、曲线等进行标注,便于了解不同数量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批,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复杂的数量关系与过多的条件所干扰。另外,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大脑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给应用题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对此,可借助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规避这一劣势。线段图能将题目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反映出来。
(三)学习正确的解题步骤
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习惯。首先,要根据问题,找到已知条件,然后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通常题目中带有“分数、几倍、比”等字眼的句子就是解题的突破口。然后,找准单位“1”,才能弄清比较的量。在练习中,笔者告诉学生寻找单位“1”的技巧,即与谁比较,那么,谁就是单位“1”。根据单位“1”画线段图,标明数量关系,然后,再进行解答。另外,要引导学生养成检查验算、写好答案的习惯。在解题后,要根据“一看、二算、三查”的原则检查解题过程。一看算式是否正确,数字是否有误。算是指重新验算,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并能培养口算能力。查是指检查结果是否有误,足否符合题意。不少学生答题时,将算出的结果写上就完事了,忘了带上单位或者弄错单位。因此,要叮嘱学生要写好答案,做事要有始有终。
三、巧设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转变“纯文字化”模式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可使用一些卡通图片、情境画、数据表、统计表等,便于学生理解,转变传统的“纯文字化”教学模式。
(二)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
对于某些应用题,学生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往往无从下笔。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思考或许就能找到答案。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选择一些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能增强发散思维的能力。
比如,期末考试后小丽的语文、数学、科学三科的平均分为82分,在外语成绩出来后,她的平均分上升了2分。那么,她的外语考了多少分?常规解法就是用四科总分减去语文、数学、科学三科的分数就是外语的得分。大部分学生都会按这一思路解题。然后,笔者让学生再想想有没有其它的解法。一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找到了新的解题方法。抓住“外语成绩出来后,平均分上升了2分”这句话,那么,我们假设四科的平均分仍是82分,印外语也是82分。而外语多出来的分数平摊到其它三科上,因此,其它三科才会各增加2分。因此,多出的分数为2×4=8,外语分数为82+8=90分。
(三)练习开放性应用题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的问题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这不仅能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习题分为三种,一是条件开放习题,比如,缺少条件、多条件、隐含条件等。二是结论开放习题,比如,答案不唯一、多种问题等。比如,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已知A、B两地距离480千米,甲车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乙车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请问,两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对于缺少行驶方向这一条件,应从相向而行、反向而行等多角度进行考虑)。三是综合性开放习题,即条件散乱的应用题或涉及到其它科目知识的应用题。要求小学生要对所给信息加以筛选、判断,分析,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寻找解答方案。这样才能慢慢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沙沙;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3,09期
[2]刘娟娟;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