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在骨样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5-05-30 10:14王钰王中乐汪鹏徐良洲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28期
关键词:骨瘤骨膜后处理

王钰 王中乐 汪鹏 徐良洲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骨样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病例,术前均行DR和MSCT检查,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DR平片确诊13例,疑诊3例,误诊4例,诊断率为65%。其中误诊病例与股骨颈疝窝、关节面下囊变及骨皮质脓肿难鉴别。16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明确诊断率为100%,显著高于DR(P<0.05)。 结论 16层螺旋CT先进的扫描方式和合理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弥补了DR的不足,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能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骨样骨瘤;误诊

[中图分类号] R73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8-0091-03

骨样骨瘤是一特殊类型的良性骨肿瘤,由成骨细胞、富于血管的骨样组织和骨组织构成,并引起瘤周较广泛的骨质增生硬化,瘤体位于硬化骨内,表现为透亮瘤巢的形式[1]。最早由Jaffe于1935年首次报道[2],其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是早期发现骨样骨瘤的重要方法,而螺旋CT扫描是目前诊断骨样骨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3]。本文对20例骨样骨瘤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病理证实,探讨应用16层螺旋CT对提高其诊断率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期间20例骨样骨瘤病例,术前均行DR及16层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5~52岁,平均(27.25±8.45)岁,病程2~18个月。病变位于颈椎1例、肱骨4 例、指骨1例、腰椎2例、髋臼1例、股骨6例、胫骨4例和跟骨1例。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其中13例以夜间疼痛为主,11例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暂时缓解;外科体检发现局部有压痛、肿胀的有13例,可触及骨性肿物的有4例;邻近关节活动受限的有3例;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及碱性磷酸酶均无明显异常。

1.2 检查方法

本组20例术前均行DR和16层CT检查,所有病例部位均摄标准DR正侧位平片,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扫描方式为1 mm×16容积扫描,0.625 mm×16、120 kV、自动毫安。骨窗窗位480 Hu,窗宽2 500 Hu;软组织窗窗位40 Hu,窗宽400 Hu。扫描后将容积采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根据需要得到各平面及方位的二维图像。

1.3 图像观察

由资深放射科医生和骨科医生共同阅片,对比DR及CT图像,并通过CT多平面图像,从三方面观察:①查找病变骨内是否有透亮区及钙化;②病灶周围有否骨质硬化及骨膜增生;③病灶周围是否有软组织及关节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0例病例中,DR诊断结果有13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图1、2),占总病例数的65%。平片中疑诊3例,均疑为骨皮质脓肿(图3);平片误诊4例,1例考虑为股骨颈疝窝(图4),1例诊断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平片未见异常(图5),1例骨皮质稍厚,考虑为生理性增生。经16层螺旋CT检查发现骨样骨瘤与病理完全相符,准确率100%,明显高于DR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20,P<0.05)。

图1 CT轴位清楚地显示胫骨中段的瘤巢

图2 VR像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瘤巢的位置,给手术提供信息

3 讨论

骨样骨瘤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广泛的骨膜增生和骨皮质硬化增厚之中有个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其中有钙化或无钙化。瘤体位于硬化骨内,其骨质不会成为成熟的骨板层,这是与骨瘤鉴别的要点。自1935年Jaffe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对于该病的相关报告并不少见[4,5]。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0%,而国内报道仅占良性骨肿瘤的1.81%[6],90%的患者年龄集中在10~30岁,男女比例约为2~3∶1[7]。本病可发生于任何骨,但以长骨为主,特别以胫骨及股骨多见,本组资料与文献报道相符[8]。

从病理角度来看,骨样骨瘤病变范围较为局限,边界清晰,病灶多为圆形或者类似圆形,直径一般在1 cm以内,通常不超过2 cm。由于瘤体周围围绕着大量成熟的反应骨,骨样骨瘤的病灶表现为瘤巢的形式。瘤巢内的钙化因病变大小和成熟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早期以骨样组织为主时无钙化,中期及成熟期以编织骨为主时为形态密度不一的钙化灶,瘤巢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硬化边或局限性的骨皮质增厚[9]。而从理化检查的角度来看,X线片和CT是发现病灶——瘤巢的直接手段。X线典型表现为骨结构内一圆形或类卵圆形透亮区,其外为骨质的硬化边缘,其内为颗粒样钙化或骨化影,形成“牛眼征”。16层CT利用多平面重组的后处理技术,可明确显示被广泛骨质硬化或正常结构重叠遮盖的瘤巢,还可以通过1.25~2.00 mm的薄层扫描显示较小瘤巢的细微结构及周围软组织改变,同时灵活利用合适的窗宽窗位显示瘤巢内密度不一的钙化[10],能更好地显示解剖复杂部位和较小直径的瘤巢,对瘤巢大小、部位、数目以及瘤巢内钙化灶的显示均明显优于X线片[11]。骨样骨瘤病灶要求完整切除避免复发,而16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为手术前或术中CT引导下定位提供支持[12]。

根據瘤巢与骨质的关系分为皮质骨型、松质骨型、骨膜型和髓内型四种类型[13],本组中皮质骨型9例,松质骨型6例,骨膜型4例,髓内型1例。

本组13例DR确诊病例,经手术证实其准确性,更进一步明确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征象,而16层CT对瘤巢的发现率更是100%。本组DR误诊的4例:①股骨颈部病灶未见明显透亮瘤巢,周围未见明显硬化边缘,病灶因位于股骨颈疝窝好发部位而误诊,但MSCT运用容积数据将病灶薄层重建后,其内未见液性密度,而是高密度影取代,结合患者病史,有夜间痛,服用水杨酸药物能暂时缓解而确诊骨样骨瘤。②病灶在股骨中段的皮质下可见瘤巢周围明显骨膜反应,边界模糊,硬化不明显,DR误诊为感染性病变。MSCT薄层重建则清楚显示增厚硬化的皮质内的瘤巢而确诊(图4)。如果瘤巢偏小被硬化遮盖而不明显,又是骨膜反应明显且有发热的年轻人,则骨髓炎、尤文氏肉瘤、骨样骨瘤合并感染都为可能的诊断,此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也帮助不大,就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用CT去寻找瘤巢对于骨样骨瘤的诊断意义重大[14]。③髋臼病灶当做软骨下骨的囊变区,DR误诊为骨性关节炎。而CT发现该病灶可见明显瘤巢,因骨质重叠DR无法发现而误诊。而骨性关节炎的关节面下囊变区周围通常无明显的硬化边缘,同时多伴有软骨的磨损,关节间隙变窄,通过CT及MRI可以鉴别。(4)DR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疼痛较明显,经MSCT扫描并薄层重建后发现并通过术后病理确诊。而DR上能确诊的病例均因瘤巢不典型,在影像表现上与骨皮质脓肿难以鉴别,但最终通过MSCT发现瘤巢而明确诊断(图5)。骨皮质脓肿由低度性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起,当其合并有死骨形成时,在DR上很难与骨样骨瘤鉴别。但CT表现还是有一定差别,如骨样骨瘤瘤巢中的钙化通常位于中心且呈圆形或椭圆形,而骨皮质脓肿中的死骨通常偏心于病灶一侧,且形态多样,可呈碎屑形、条形等。

因此,我们认为,16层螺旋CT相对于常规DR对骨样骨瘤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其采用容积扫描方式、亚毫米薄层重建及运用合理的后处理技术显示瘤巢是诊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魏经国. 影像诊断病理学[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409.

[2] Jaffe HL. Osteoid osteoma:A benign osteoblastic tumor composed of osteoid and atypical bone[J]. Arch Surg,1935, 31(1):709.

[3] 黄耀华. 股骨近端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4):340-342.

[4] Shukla S,Clarke AW,Saifuddin A. Imaging features of foot osteoid osteoma[J]. Skeletal Radiology,2010,39(7):683-689.

[5] Richardson MD,Taylor JA. Intra-articular osteoid osteoma in the femoral neck of an 18-year-old man:A case report[J].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2009,32.(3):245-250.

[6] 孟悛非,肖利华,陈应明,等.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7):615-619.

[7] Kayser F,Resick D,Haghighi P,et al. Evidence of the subperiosteal origin of osteoid osteoma in tubular bones:Analysis by CT and MR imaging[J]. Am J Roentgenol,1998,170:609-614.

[8] 冯乃实,李珊宗,张学军,等. 骨与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4327例统计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7):760-765.

[9] 刘子君. 骨关节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2-135.

[10] 陈亚玲,王军辉,郭会利. CT诊断骨样骨瘤的应用价值[J]. 中國CT和MRI杂志,2010,8(5):52-54.

[11] 师卫华,杜小萍. 骨样骨瘤X线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 海南医学,2012,23(6):18-20.

[12] 郑芸,杨贤卫,冷小明,等. 骨样骨瘤的MSCT诊断与CT引导下切除的疗效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1, 9(2):61-64.

[13] 徐良洲,薛汉忠,连祖胜,等. X线平片和CT诊断骨样骨瘤的能力:64层CT后处理的价值[J].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43-1246.

[14] 肖林,吴建波,胡泽文,等. 30例影像学表现类似骨样骨瘤病变的鉴别诊断[J]. 肿瘤基础与临床,2015,28(1):56-58.

(收稿日期:2015-06-17)

猜你喜欢
骨瘤骨膜后处理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骨膜反应对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0 年第1 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巨大乳突部外生性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骨膜外克氏针固定并切开修复Ⅰ区伸肌腱断裂
髁状突周围型骨瘤伴听力下降1例报告
鼻窦骨瘤的治疗现状
骨膜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