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红
摘 要:在电视专题片中,文稿是基础,画面是根本。画面设计和剪辑水平是节目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叙事画面的密度,使画面与表现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找准剪辑点,留好气口,使节奏张弛有规律地交替变换;做好景别、影调的统一以及用心设计写意画面,将写意镜头具象化,使写意镜头兼具意境营造、物象象征和叙事功能为一体等,寻找提高电视专题片画面张力,提高节目可视性的途径。
关键词:画面张力;叙事密度;剪辑节奏;可视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119-03
进入电视领域工作以来,一直都在从事专题纪录片的创作和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节目的文稿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然而,成片以后,节目干巴巴毫无生气,经过反复修改,也只能达到勉强播出的水平,自然也没有好的收视率。由此导致一些编导很困惑,认为:我写完了稿子,领导审稿也通过了,编辑中,是严格按照稿子编辑的,为什么领导还是不满意,节目的效果也不好呢?相反,一些节目文稿不尽流畅,读起来也不尽明白,但成片则弥补了行文的不足,鲜活生动,内容也完整清晰了,节目的收视和品质都不错。
为什么好文稿不能产生好节目?众所周知,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感性高于理性。文稿是理性的。理性的文稿注定只是电视表达中的一个基础的、重要的元素,而不是电视表达的全部。所以,在电视专题片中,文稿是基础,画面是根本,文字到影像,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而很多编导,恰恰是不掌握画面的编辑规律和技巧,电视画面的张力不足,导致节目难以提高。
怎样才能化蛹为蝶,提高画面的张力?
一、提高叙事画面的密度
所谓叙事画面,是指具有叙事力度和情节推动力量的镜头。如讲开锁的节目,就一定要有锁的构成、原理、钥匙插入锁孔以后的动作,开锁人的技术娴熟程度等。在救援节目中,就要有消防队员施救的工具、动作、施救的环境、过程等。如果没有这些镜头,那么,观众想看的东西看不到,也就会失去对节目本身的兴趣。
在节目中,叙事画面越多,密度越高,就越能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仔细、看得兴趣盎然,提高节目的可视性。一些节目本身具有很好的画面叙事功能,如原央视一套的《劳动榜样》,其中塔吊捡鸡蛋,卡车转弯比赛等,用了尽量大的反差来表现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劳动技能,每一个镜头观众都不愿意错过,节目收视率很好;再如真人秀节目为什么好看,就是节目的每一个画面都发生在当下,记录着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举一动。当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时候,节目的悬念也就在其中了。
但很多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与画面两张皮,大量花鸟虫鱼蓝天白云等万能空镜头占据了节目的半壁江山,节目可“看”可不“看”,可视性很差。
造成画面叙事密度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电视剧中,主要表现为:影像画面过多的承载导演或剧中人物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游离于叙事链条之外;影像停滞于情绪的抒发之中,造成叙事张力的间歇性阻断;影像节奏舒缓冗长,拖延叙事进展速度等[1]。
但对于很多电视专题片的普通编导,更多是对叙事画面的认识不足,捕捉能力不足。有人说,我情愿去拍一个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去拍一个科学家。因为从表面上看,出租车司机会面临形形色色的乘客,会遇到不同的路况。而科学家重在思考,写作,画面表现力似乎先天不足。但这只能说明编导不够用心,不够深入。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己,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专题节目之所以选择某人,某人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把这种独特之处挖掘出来,就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叙事镜头。
例如,曾经有两期讲反赌博的节目,一期节目重在理念,在概念的宣传,节目通过不同专家讲了赌博的危害性,当事人的现身说法限于回忆以前赌博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在描写主人公心态的时候,用了一些模拟镜头,如拉开抽屉发现没钱了,赌输后在河边扔石子等等。
而另一期节目,也讲反赌,节目找了一位曾经的赌王,让他反复洗牌,出牌,在30分钟里,赌王用不同的方法洗了十几次牌,其手法变换无穷。充分让观众感受到老千们高超的手法,越是看不清,越是让观众体会到进入赌场无赢家,这时,镜头的说服力要远远高于说教的说服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不错的收视率。
笔者近三年来,一直在做入户式的调解节目。一些编导认为,调解节目,记录好当事人的陈诉就可以了,于是安排当事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采访,导致节目沉闷。其实,矛盾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是多年的积累所致。当事人双方碰撞的时候,是理直气壮,还是犹犹豫豫,躲躲闪闪,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很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的真实状态。同时,在调解员入户的调查过程中,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看到调解员的反应等,也能真实地表达一个人的性格、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是调解节目中的叙事镜头。如在《我就想和儿子住》的节目中,问话已经结束了,当事人表达了婆婆多年来对自己不公,偏心,就在编导准备离开的时候,当事人去晾衣服,突然就昏厥了过去。摄像及时抓拍了众人前去扶持,救治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细节,婆媳矛盾的展现程度就远远胜于解说词和当事人的叙述。调解过程的设计,现场抓拍的多少,抓拍之后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节目的优劣,体现了编导驾驭叙事镜头的意识和能力。
二、把握节奏,提高情绪饱满度
新闻讲究真实、客观、原汁原味。专题节目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呈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比起新闻,专题节目对素材有更多的加工,有更多主观烙印。专题片的创作者不称记者而称编导,正是这个原因。如《舌尖上的中国》对不同的饮食,编导会倾注不同的情感,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画面场景与心境的吻合就是画面情绪,对画面情绪的把控与编导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有关,如果创作者的情绪也能被观者感受到,形成氛围,产生共鸣,就能体现出艺术的神奇,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电视画面不是单个的,而是连续的,这使得其具有超越单个画面图片,通过连续画面营造情绪,感染观众的优势。编导要将自己的情感情绪呈现给观众,感染观众,使得观众能够进一步体会、感受到镜头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情感上能够产生共鸣,就要善于运用合理的剪辑点,要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所谓节奏,指的是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动静、张弛、轻重、起伏、长短、缓急,有规律地进行交替变换,这样能够给观众造成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松弛、时而紧张的心理感觉[2]。节奏也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元素。内容相同的画面,用长镜头展示,就能使人产生舒缓的感觉,但是如果使用短镜头,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紧迫感。所以,针对不同的节目,要选择不同的表现镜头。节奏相对缓慢的画面,镜头应该稍长一些,节奏较快的时候,镜头可以稍短一些。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节目的主人公遇到重大的灾难,遇到困难的时候,节奏是沉重的,应该选择较长的镜头,一个哭的镜头,可以一直沿用下,可以望着远方长久不回头;相反,表现主人公遇到了高兴的事情,这时,主人公的心情是欢快的,愉悦的,则要用短的镜头。
情绪长度主要是由心理特点决定,只有在人物抒发完情绪之后选择剪辑点,才能将报道对象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作为专题片编导,重视对于人物情绪、态度的渲染和夸张,使节目鲜活生动,就一定要学会合理利用情绪剪辑点,合理安排节奏。
节奏与情绪匹配,还体现在要善于留好气口,用好“冗余”画面。就像国画中的留白,好的留白能让画的气韵更足;而好的气口和“冗余”画面,能让观众与编导共呼吸,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做到主体和客体的情绪共振。《商战》第一集《电商江湖》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民族,敖古鲁雅鄂温克族,这个民族只有243人。迄今为止,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解说开始之前,导演留了旋转的星空、冰封的河流、森林中的赶鹿人、鹿的特写四个画面,整整19秒;“迄今为止”之前,又留了3秒劈柴的镜头。也就是,在总时长42秒的画面中,只有20秒是与解说相配的画面。反观我们有的节目,解说词一句紧接一句,解说词之后又接主人公的采访,让人紧张得喘不上气来。这样的节目只是干巴巴地完成叙事的任务,而不是有声有色,情绪饱满地讲故事。
三、景别、影调的和谐统一
景别是对视觉空间的生动展示,一般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影调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色彩的色相明暗等,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也是摄影师创作意图、表现手段运用的结果,光线构成、拍摄角度、取景范围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影调的构成。在电视专题节目中,影调与剧情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影调的总倾向。
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粱》,将红色作为影片的基本影调。对色彩的表现极富有张力。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如血翡翠般的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甚至连空气也仿佛是略带着红色的迷雾,整个影片红色铺天盖地,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正是对影片中苦难人生备受压抑的象征。而红色作为暖色调,又拥有无限的张力,在影片中唱酒神歌的时候生命膨胀的美感,正是通过鼓胀的桐红色的油脂肌肤表现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是红色,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压抑感与生命的张力互为消解又互为加强。就如久藏内心深处的野性突然爆发出来的畅快感[3]。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是一档破案类型的栏目。犯罪大都在夜间进行,所以,其栏目的主色调定位于幽暗的蓝色,节目的片头、导视等都以蓝色为主。故事进程中,也充分运用夜色,对人物的采访很多安排在夜晚幽蓝的灯光下,很容易让人进入破案的紧张的情绪和氛围当中。
景别的变化组合是影像中的蒙太奇语言,是编辑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一些影视新手,完全根据文稿内容来贴画面,违背了蒙太奇语言,造成视觉上的极度别扭。如,在剪辑“某老太太10多年来,时时刻刻都惦记着远方的儿子,每天都要拄着拐杖,走到村口去等儿子。”编导用了四个镜头,老太太下床拿拐杖(室内,暗调,中景),在院子里看儿子的照片(室外、明调,近景,估计室内光线比较暗,所以转到室外拍摄),拐过一道弯(阴天,暗调,中景,快步走的步伐),站在桥头远望(夕阳,背影,明调,远景)。四个镜头光线不同,调性不同,景别虽有区分,但完全不在同一个环境中,空间跳跃很大,没有起到成组叙事的作用。修改时,我们要求编导把环境统一到夕阳桥头边,又运用特技,将拍摄到的一个短暂的老太太的正面中景镜头放大放慢,整组镜头还是四个:老太太在桥头慢慢走(中景),停下看远方(近景),手拄拐棍(特写),再从中景特拉远景(表达老太太始终没有等到)。影调一致了,画面成组了,表达的内容也更加贴切了,与配音形成较好的互补统一。
好的专题片,编导还十分重视用景物烘托主题。《京城警花》讲诉的是北京优秀女警察王聪颖的故事。王聪颖作为多年的公安模范人物,是一个老典型,反应她工作业绩的片子很多。
一般来讲,这样的节目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节目的收视率不可期待。但2013年,中央电视台《小区大事》栏目新制作的《京城警花》播出后,收视率名列当周社会与法频道同时段第一。为什么?除了故事切口选得小、接地气之外,就是画面镜头的张力给片子加了分。在表现王聪颖抓小偷的过程中,编导用一系列模拟的脚步:先慢、再快、再跑、推上全景、跑出售票大厅、把小偷抓住、镜头推上,一气呵成;长长的运动的镜头表现出了拥挤、混乱、警觉等场面,镜头运动路线的设计、现场人物的组织都非常细腻。在讲王聪颖为乘客找包的故事中,为了表现出失主的焦虑,镜头以焦阳为背景,剪辑了焦阳之下、七彩光晕笼罩中,丢包人不断跑动,张望,擦汗等动作,不断旋转的光晕强化了主人公心态的焦急。整个片子,画面拍摄剪辑非常出色,与主题相宜的影调加深了观众对节目的映象。
四、写意画面的贴切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便是纪实类的电视专题片,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所以,专题节目制作中,如果能够把写意镜头具象化,使写意镜头兼具意境营造、物象象征和叙事功能为一体,不仅能够深化主题,甚至还因为写意镜头转化为叙事镜头,使节目的可视性和艺术性都得到升华。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有一期刑侦节目《飘逝的红裙子》,讲诉警察侦破一个小女孩被谋杀的案子。女孩尸体被发现时,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节目编导由女孩的衣服受到启发:红色代表鲜艳热烈,家人给女孩买红色的衣服,对孩子有着怎样的宠爱和期盼啊。由于刑侦类的专题片,不能出现血腥的镜头,也不能出现人物的面貌,于是,编导把红裙子作为女孩的代表:在一群游戏的小朋友中,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在放学回家的乡村小路上,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在父母的记忆回述中,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红裙子也成了警方破案的一条线索。节目最后,丝质的红裙子在一条河流的上空飘啊飘,最后落到了河水中,在水中打旋,再随着河水飘走。故事随着这条红裙子的飘逝而结束,给观众留下无尽的唏嘘,留下对罪犯的憎恨。
这里,红裙子既是写意的,又作为代表女孩的叙事镜头使用,具有多重功能。它不是刻板的记录,它体现了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和艺术修养,这样的设计需要编导有较高的艺术修为。但是,每一个编导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节目中,根据具体的题材,具体的事件,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有创意的镜头,创作出更多深入人们心灵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婷.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密度初探[J].中国电视,2009(7).
[2]段巍,段青.论电视新闻采访与画面剪辑的有机结合[J].今传 媒,2014(8).
[3]对张艺谋电影的简略思考[EB/OL].非衣集的博客http://blog.sina. com.cn/peiyuxionghao.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