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航
摘 要:娱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媒体都把经济作为衡量业绩的硬性指标时,娱乐或者电视文化其商业属性便被迅速地放大。这种商业属性促使电视产业一味的迎合“收益”的标准,过度的“泛娱乐化”媒体产品因运而生,从而整体降低了电视节目与媒体的价值取向,危害了受众的欣赏品味与鉴别能力;同时,造成此种“泛娱乐化”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应该归结于政治,政治因素规范与禁止了过多娱乐以外的内容。在此两种大的因素下,电视节目终于以一种“娱乐盛宴”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眼前。
关键词:“泛娱乐化”;影响;成因浅析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069-02
一、娱乐与泛娱乐
娱乐与泛娱乐是否有分明的界限?“娱乐”是媒介的功能之一。娱乐与泛娱乐的界定应该参考“娱乐的节目使人娱乐,非娱乐的节目不可能使人娱乐”这句定义。如此一来便可以知道,“娱乐”相对于“非娱乐的”,意味着是有限度、有范围、有尺度的“使人娱乐”;而泛娱乐则是丧失了限度、模糊了范围并且丧失了尺度、一味地追求“使人娱乐”这一粗浅的目的。
“泛娱乐”容易将文化领向低俗的方向。电视的潜在效果理论告诫人们:媒介对于大众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养成是有很大影响的,若电视产业一味为了经济效益和为了迎合观众胃口而使得娱乐节目泛滥化,那也将会导致低俗文化的形成。
二、泛娱乐化的危害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尔威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1]”
相关学者曾在对于探讨“大众传媒低俗化成因和遏制”的文章中指出:大众传媒日趋娱乐化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减少观众的文化品位”、“情”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弱化媒体的社会责任”。电视媒体的日趋泛娱乐化,其降低的不仅只是受众的欣赏品味,更有受众对周遭世界、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由于电视相对于其他媒介工具更多地占用了受众更长的时间,所传递的信息量也更大,受众从电视中则更多的潜移默化的受到更多的影响,电视给受众所展现的价值取向,热点话题和对事物的评判与对世界的描述,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并重新构架了受众原本的价值判断与世界观。
三、浅析泛娱乐化的成因
(一)不同时代电视工作者的选题取向
不同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不同的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不同思想。思想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品味。而品味,则决定了作品的定位与受众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前的电视工作者,不论是电影、电视栏目等,在选择作品题材这一取向上更多的偏向了“体验”这一元素。这些人或许经历过十年浩劫,或许上过山下过乡,或许经历过饥饿与灾荒,有着种种深刻的生活体验与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在电视作品中描述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是经验的总结,对人性的探讨,对不公的批评,更甚的,或应是对“苦难”的感悟;而当今的电视工作者,多发于八、九十年代后期的,背对早已远去的清淡的年代,面对的是物欲横流,效益第一的今天,早已无心去浪费时间感悟生活,去体验什么经历什么选择。
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2]。
九十年代之前的电视作品,都无一例外地直指社会问题与人性无奈这一结点,这类电视作品,亦或是让人沉重地长舒一口气,亦或是在捧腹之余陷入对人性嘲讽的深思,都是具有深度的、思考价值和观看价值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与之相对比的,则是新生代电视编剧的作品。
公正的说,在新生代编剧中不乏有志之士,也不乏优秀的,有深度的作品,然而在产量和质量上,却似乎远远不及前辈。除去没成名没有人重视没有投资的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似乎则是却少了太多的生活体验,准确的说是对苦难、磨砺的体验。时势造英雄,他们的成长受益于时代,从而也成了时代的产物,时代思想的衍生品。
(二)消费群体的文化程度
受众本身素质的高低、对作品接受力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相比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口受教育水平,我国文化人口相对偏低,文化程度低的人口仍有相当大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字显示,我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国民只有6764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为了应对如此这般低文化素质的受众群体,显然阳春白雪毫无立足之地。
(三)类型剧中被模糊底线
娱乐是否有底线?
娱乐性质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不可取的,娱乐本身并没过错。但是,文化应该有边界,节目应该有范围,娱乐应该有底线。文化娱乐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应该对社会公德有所担当。当电视作品失去良知与本应承担的责任时候,也就是失去社会公信的时候。
“语言结构差异会导致世界观的不同”,不同的试听感受差异也会导致对周遭世界的认识不同。饱含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本身并不值得过多地去警惕,值得警惕的是它们被赋予的其他潜在的现实意义。如果这类节目被赋予了高于自己艺术本质的额外现实意义,或者将自己处于“文化与现实交流对话载体”的位置上,那么这样的情形就值得去警惕。
譬如前几年在荧幕间大热的电视作品《黑洞》《黑冰》,片中不仅聘请深得观众喜爱的演员来扮演毒枭、走私巨头,还强调刻画他们的善良、孝顺与兄弟情义,使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仅不因为他们杀人不眨眼、走私贩毒制毒的行为而气愤,反而被他们的温文尔雅、重情重义的行为所感动,替他们的死而感到惋惜,甚至“体谅”了他们的难言之隐。这样的同情不能说不是可怕的,它混淆了正常的是非判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如此严肃的问题“娱乐化”,是对一种社会罪责开脱。
当周遭的世界变得越发的难以凭借以往简单的手段与方式去探索与理解时,媒体便在很大一部分的程度上成为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周遭世界最有效的工具与途径,它能帮助我们放松或是应对,最终我们会发现,最根本的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便是我们所使用的媒体。媒介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的工具,有时候它更是受众了解世界的最直接的途径,受众通过这个途径来补脑,来还原对周遭环境中缺失部分的理解。同时,受众也通过这个途径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领域,从而通过媒介的引导与展示来形成认识,甚至形成一种观念,一种判断。
(四)新闻节目愈趋娱乐化
新闻的娱乐化指的是原有的硬性新闻向软新闻的转化。
硬性新闻多为严肃新闻,其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受众兴趣,其软化的过程便是在其中挖掘娱乐的成分,使得其硬性的像娱乐化靠拢。
“硬新闻”“软着陆”的过程确实对受众的保留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它让原本严肃理性的新闻与轻松模糊的娱乐性事件彼此靠拢、相互模糊,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这一过程会对媒介的公信力造成动摇,同时会对之后类似报道的权威性与否带来不良影响。
就拿曾经被媒体推上舆论制高点的“马加爵事件”来看,事件从报道到运作,完完全全变得令人咋舌:马加爵事件本身已经变成公众的一场狂欢,它就是一个公众娱乐节目,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纵观整个观察与报道的过程,想必最令人震惊的应该是事件所造成的轰动而不是事件本身的恶劣程度。那四个受害者被成为了兴奋情绪得以传递与持续的载体,而非被同情的对象。整个社会将道德与严肃置之身外,投入到了这一场令人激动的纠缠中。让人恍惚觉察,报道的真谛已经远离,整个事件俨然成了一场狂欢。
新闻的娱乐化,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亲民的小动作,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神圣严肃的事物微笑轻松地向我们靠近,这初衷也许并没什么不好。但是,这种诙谐的轻松,用得似乎不是地方。
新闻,亦或者所有原本应该严肃认真的东西,就应该一直让他严肃下去,这个国家的庞大躯体需要它,公信需要,社会的责任也需要。过于娱乐化的新闻容易让一些本不该有的舆论出现,使得一些事情变得左右摇摆模棱两可,从而分散了主流的力量,反倒使得一些偏门之音有了见缝插针的机会。娱乐化的新闻,看上去像是轻松了。可它让一些原本板上钉钉的事莫名地变得松动了,亦是亦非了,变得很八卦,很随意,它似乎在鼓励所有人放弃做事的凝神和专注,从而放纵了一部分矛头的风向标同社会的利益反着来。
四、总 结
所以,在总结了以上种种成因之后,不难发现,要解决与遏制娱乐化大潮的推进,仅靠一两个部门与一两条禁令是远远不够的。问题之源不仅应被电视制作者重视,也应在受众自己、政府自身方面找寻。
只有多方共同加以重视、时刻自律自省,多角度找问题,方能全方位对电视台的节目质量提高加砖添瓦、彼此保障,从而保证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得以优化发展,脱离低俗。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凯歌.秦国人[J].当代电影,1985(4).
[3]黄艳丽.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之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叶奕.当今传媒低俗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J].云梦学刊,2009(2).
[5]赵雅文.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J].新闻知识,2005(5).
[6](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尹继佐.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N].文汇报,2007-03-08.
[8]刘淑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
[9]肖沛雄.媒体三主体“PMG”的互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舆论构建[J].新闻知识,2007(2).
[10]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1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均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2]李玫.浅析我国新闻娱乐化[J].新视野,2005(2).
[13]张力.论孔子教育思想之愚民成分[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