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下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

2015-05-30 00:51曾翰颖
计算机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在线学习慕课

曾翰颖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03-0098-0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从课程的目标、教学的模式与评价的方式3个方面,分析幕课对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提出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观点。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基础教育;在线学习;学校教育变革

1 慕课时代的学习模型

2012年被称为是“慕课元年”。在工业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目的,但是在信息时代,知识本身就是经济,因此信息时代的知识产生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单向流动层级结构,而更多地强调交流、分享与协作。实际上这也是慕课两位创始人对于知识生态系统的理解——知识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开展的活动,而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通过社交网络、深度讨论等方式助推并达成的。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慕课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首先,教学实施的平台不同。传统教学大多依赖于课堂、实验室这样一些实体物理环境,而慕课则更多借助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其特征就是教学过程的“四化”(智能化、小型化、大众化、移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促使教育脱离了原子世界的限制,大学于是变得没有了边界,而“大众教育”与“终身教育”能够得以变为现实。其次,教学实施的理念不同。传统的教学是“自上而下”的教师主导模式,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预设的,教学的方式也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而慕课则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认为知识是在信息的不断流转与累积中,结合具体情境而涌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知识经济的生产模式也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将慕课看作是信息时代经济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经济模式的变更为慕课提供了发展的内驱力,而技术的进步则为其提供了实施的保障。

2 慕课时代下反思传统教育

毫无疑问,依托于时代背景与数字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慕课模式,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2.1 课程的目标

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强调了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因此教学的目标大多是预设的,即根据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而在“确定性”世界观的影响下,万物均是确定的和可测量的,因此教育就衍变成为衡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然后组织教学以逐步缩减该差距的过程。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个体可以摆脱传统的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的工业经济模式.仅仅通过现代的社交网络就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与他人分享,从而形成各取所需的经济新模式。因此,学习开始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服务取向,学习也就开始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性。

今天,在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速度更快,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当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时,如何在浩瀚的赛博空间中有效定位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根据特定的情境进行组合与利用,成为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自己无需也无法再将获得的所有信息全部转换为知识的时候,对于信息的搜索、重组能力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种变化也将最终影响到我们的学校教育。

2.2 教学的模式

面授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如果想获得某种新知,除了当面聆听导师及其门徒的讲学之外,几乎别无他途。印刷术的发明解放了知识传播的桎梏,但是,由于成本与保存的问题,在印刷术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籍大多只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仅供权贵收藏,因此,过去千百年来人们选择面授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与技术的限制。进入工业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分工与专业化的出现也强化了学校教育的职能与地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兴起使得学校教育一改过去以传播思想为主的模式,而演变为思辨与实证教育并重的新局面。实证科学所依赖的教学经验与实验环境需要在学校获得,因此面授在工业时代仍然是教学舞台的主角。

今天,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克服了过去的种种限制。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组织教学资源并模拟教学环境,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即使没有传统的课堂,人们也可以借助慕课的教学形态达到学习目标。

然而,简单地将讲授由课堂转移到网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慕课的核心理念,凶为在慕课创始人的眼中,知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习得的,而非简单的讲授,无论这种讲授是在传统的真实课堂,还是在虚拟的数字世界。慕课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摆脱传统课堂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这种行为的必要性。

2.3 评价的方式

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考核学习成果。之所以采取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是考虑到教学管理的可操作性,通过一些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可以使评价过程相对简单易行;另一方面也与“确定性”的世界观不无关联,在这种世界观的主导下,只要提供了初始状态和影响因子,那么结果就是可预见的。于是标准化考试大行其道,许多学生开始围绕考试展开有策略的学习,他们的应试技能是提高了,但思想、行为等是否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们对此却心存疑虑。

此外,新技术(如互联网等)的出现也给传统的教学评价带来新的挑战,如目前日益突出的学术舞弊行为,一方面,信息获得的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而,学习者也正在变得“浅薄”,因此,当学习者不愿或者无法深入思考的时候,不加标注的引用他人数据成为许多学生面对作业时的优先选择,而这也给教学评价带来新的问题。

今天,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反思性教学替代传统的操作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的时候,慕课这种基于交互理念的学习模型在教学评价中就显示出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交往-发展”的教学评价模型所指出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交互的方式如交流、理解、启发、学习、协同等,实现共同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 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感性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成为教学目标的核心。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历经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等阶段。当我们使用“信息”一词标识这个时代时,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石,对计算机教育也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非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显然在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1 课程目标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如果把学习界定为“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换言之,我们该如何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思想、行为或者情感等方面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

当今时代对于知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确切地知晓某个主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的组织方式及其意义,并且知道从何处获取相关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建立一个数据的索引比了然事物的全貌更加重要。因此,某种程度上,“知道什么”不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即探寻知识的能力比目前知道什么更重要,而这正是我们重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

有些人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掌握探寻知识的能力并不重要也不困难,尤其是在“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的搜索思想已深入到数字原生代生活的今天。然而,由于互联网采取的是开放的无保护双向数据流动模型,很多时候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群智能。对比编撰《大英百科全书》的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4000多位各行业专家,维基百科则凝聚了超过几百万人的经验与智慧。虽然我们都知道前者更可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出于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人们更多地选择后者。于是,如何有效地将噪声从庞杂的信源中剔除并从中遴选出我们所需要并且确切的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也是我们重构过程中所必须跨越的最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区分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对于前者,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使之具备应对信息时代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培养与自我实现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对于后者,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重组和利用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筛选出相互关联的信号并生成具有实际意义信息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变化的未来。在教学实践中,这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教学的目标也相应地从过去单纯的知识获得,转变为拥有知识与调集外部资源能力并重的新要求。

3.2 教学模式

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是知识准备先于学习需要而发生,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在授课之前就已准备好,这对于那些相对变化较小的“硬知识”而言是适合的,如历史、数学等,但对于计算机这类更新变化非常快的新兴学科而言,固化的课程很难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当学习成为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时,学习者更期待用按需学习替代原有的课程学习模式,而慕课基于网络与交互的特点与这种需求不谋而合。

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首先将教师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驱动的新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学习内容不再完全由教师预设,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参与权与选择权,教学也就具备了更多的动态与发展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摆脱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填充式教学,将交互引入未来的教学中,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与平台如Moodle学习平台、QQ群等,构造出一个“学习网络”,而教师与学生作为该网络中的节点相互交流、分享与协作。这样的教学不再只是传递性的,信息的流通也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甚至是多向交互,教师与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在这个学习网络中的教师节点与学生节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他们的角色与职能只会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知识准备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证客观知识的正确表达;在教学讨论阶段,活动的主体变为学生,教师起引导与协助的作用,保证讨论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完全占据中心位置,此时教师主要担当督促与组织评价的角色。因此,在“学习网络”中教师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指导与督导的支持者,教学的模式也就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如此一来,教学就成为了促进与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控制与管理,而学习者所获得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持续发展所需的经验与技能。

今天,“全球化”的影响在不断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层面,因此构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网络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要,还是个体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未来,每个个体都需要搭建自己的“网络”,从而能更好地获取信息、分享交流以及协同创造。

3.3 评价方式

如果我们将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义为需要掌握的与知道如何获知的两个部分,那么教师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教学中包含了自主与探索学习之后,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中很可能会包含超出教师知识结构之外的内容,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这样的课程而言,允许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和创新,这本身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方式,从而将传统的标准化考核方式与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基于交互的评价方式更适合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首先,由于借助了群体的经验与智慧,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而且对于教师个人的能力与选择的偏好,群体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更强的客观性与适应性;其次,当评价结果更多的来自于对个体之间的比较而非固定与绝对的标准时,该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出学习群体的当前状态,因此评价结果就更具实时与动态的特征,教与学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第三,对于参与评价的学习者而言,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当他们从别人的学习成果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或者获得了突发的灵感时,他们就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进而达到促进与提高的日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术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后,交互评价所依托的信息平台能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是即时反馈的、结构化的和可定制的,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把握当前学习状况并制订更个性化的习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比过去,教师的权威被削弱,这一方面源于自组织学习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并实践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另一方面也与知识的日趋多元化理解与应用密切相关。学校与教师不再是教学评价中的唯一主体,如何引入新的评价主体与方式,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4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已具备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特征,也逐步成为其他学科专业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还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如计算思维的培养等。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并促使其做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被变革的对象,同时又作为其他教育变革的重要工具,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的竞争本质足创造力的竞争,而传统集中与划一的教育模式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也不乏激烈批评的声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寄予厚望,期望它能带来更加开放的、个性化的、自主的以及更具创造力的教育,而这无疑也是未来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欢
在线学习慕课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MOOC的微课制作方法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