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省份,经济总量全国第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也处于领先地位,人力资源需求巨大,为配合经济大省的发展需要,广东各高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很多学校力图为学生创业创造最适宜的环境。2014年1 1月13日,“思维碰撞”沙龙在广州市中山大学的哲生堂召开,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赖剑煌主持了沙龙。本次沙龙围绕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与创业环境建设情况展开讨论。与会专家重点谈了所在院校对学生创业的看法,就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实习过程中学生工作的开展、部分学校创业学院及创业基地建设情况展开碰撞。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03-0047-07
中图分类号:G642
赖剑煌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实践教学对于我们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认为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实践教学的基地问题,二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管理问题。实践教学必须自.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管理和建设现在来看有很多不足,也还不太完善,或者说我们自己也还有很多想不清楚的东西,如基地该怎么建、学生实习该怎么管,学生过早出去实习会不会对我们的基础教学有影响等。现在很多学生基础知识还没有学会,二年级就要求去去实习了因此,我认为高校是不是应该有个统一的建议和准则,比如等学生基础课都学完了再放出去实习,这样既不会太冲击我们最基础的教学,也能够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
比较重要的还有实习的安全性问题。实习基础建设的规范性问题也需要大家集体讨论一下。比如我们现在把学生一揽子放出去实习几乎不太可能,但是学生零散地出去实习学校要怎么管理,另外,学生的实习基地有没有必要存在,这些话题都需要大家集中讨论。因此我提议各高校能小能把自已学校目前的做法都讲一讲,大家都参与一下碰撞。
根据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计算机教育为什么需要学生实习?我认为,实习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产业素养,这种素养在学校里是无法培养的,或者说学牛在学校得不到这种历练,而到了企业里面就会有这种氛围,会得到应有的阅历,企业也有这样的工程师。
比如,我们每年会把两个小班放到企业中去上课,他们受到的教育和我们平时在学校里传授的教育是不同的。这两个班大概有60人,每个小学期都要在企业待半个月,企业的工程师给学生上课,同样是编程课程,企业的工程师会告诉学生,在公司里哪些语句是可以用的,哪些语句不能用,冈为只要用了这个语句就肯定会占用、耗费内存,如果内存释放不了可能就会当机。企业工程师会教学生这样一些业界实用的东西。他们还会告诉学生软件测试是非常重要的,编程是一方面,你还要保障编程的安全性,这是另外一方面。很多这种视角的内容,在学校里面教师不一定会说到,也不一定能注意到,但企业界就不同了,他们实用层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所以这种产业素养、行业方向性的东西都是学生在企业去学的。我觉得企业实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因此实践教学,特别是真正走入业界的实习还是很重要的,关键问题是怎么规范。
另外,现在很多学校非常鼓励在校学生创业。创业必然会造成影响的,我们中山大学也有一些创业的例子,比如一个学生在上学期间组成创业团队,一毕业公司就卖两千万,他在二年级就拿到过东盟设计大赛的大奖,但是那个学生非常想留级,很不想毕业。他不想毕业是因为学校有资源。这样的例子很多,许多学生在学校上学时就开始创业,这样会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们各个老师都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学校的经验。
韩国强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我们学校的情况是这样的。实践教学从三年级结束开始,一直到10月底,大概4个月的时间。10月后学校也会开设一些课程,但这些课实际上是针对学分还不够的学生开设的。如果学分够,三年级完成以后学生就可以全部投入实习了,至少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4个月的时间。如果实习时间太短,单位其实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我们的实践时间是比较长的。如果学生课程已经学完,时间也合适的话,实习可以做到1年。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有很多企业会来学校做实习招聘,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就已经开始选择企业了。
从我们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实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个人认为,高校与大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是可行的,效果可能更好,因为现在很多学生的实习目的非常明确,直达就业;对企业来说,他接受学生实习,也不是要在这几个月让学生来做什么,其实是通讨这段时间来了解学生,提前物色人选,使得面试的过程不是只靠几次面谈就确定是否录用。有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实际上是通过实习的表现而被就业单位留下的。
因为实习单位的层次相差很大,有一些基础弱一点的学生就会去做校内的实习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要保研或考研,他们也不需要大量时间实习。所以,不论好的还是差的学生,我们的措施最好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第一,我们尽量多提供一些实习单位;第二,学校教师也组织一些项目,让无法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在校内得到锻炼。
关于实习基地建设,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有一些大企业和学校合办的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效果还是较好的,部分企业会定期派工程师过来,对学生做一些指导。所以我认为,实习基地建设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学校对于创业是持学生自愿的原则,我们会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华工有一定的创业氛围,所以有几位毕业生的创业做的是相当不错的。比如UC的两位创始人,都是华工毕业的。在创业这方面,学校也是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我们有相应的创业学院给需要创业的学生提供环境和意识方面的指导。
明仲 深圳人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
深圳大学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四年级课程相对较少,设置了,一门必修课,主要任务仍然是毕业设计。
我们鼓励学生做实际项目。实际项日有两个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实习单位提供工作岗位,学牛在工作时完成项目,学生实习时我们采取双师制,即学术规范由校内老师做指导,企业提供一个毕业设计导师,我们希望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习是结合在一起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老师接一些实际项目,带领学牛来做。我们认为效果最好的模式就是学生实习后能够留在企业工作,因为他们得到了最好的锻炼。我们一般会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提高实习效果第一,利用我们的校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直接签订实习协议,第二,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找到实习单位。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我们建立了5个研究所。第三,一部分学牛可以去学校联系的技术中心实习,比如微软技术中心。另外,由于学校会给学生提供一部分实习经费,我们会跟校外的高新技术软件园进行合作,适当给软件园一部分经费,然后解决一些学生的实习问题。这样的实习可能时问并不是特别长,也不一定是按照就业的模式来做,但至少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业界的真实项目。
学生个人联系实习的比例很高,学校也鼓励学牛自己联系企业进行实习,如果实习单位工资很低的话,学校还会给学生补贴。在实习管理方面,学校会为学生实习购买保险,保期有3个月或者半年学院的实习经费主要用来补贴经济困难的学生。另外在一些短期的实习中,比如学生在微软技术中心实习时,企业会向学生讲一些实用的技术,解决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问题这些单位会有一些非常适用于职场的就业教育培训,我们也会把企业职业经理人请到学校来,讲述职场实川技术,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实习环境,让我们的学生受益。
深圳大学对学生创业持非常鼓励的态度,这跟深圳的环境有关,像腾讯这样的成功企业示范效应很大。学校开办了创业园,学生自主申报创业项日。学校的项目资助分成A、B、C、D四等,学生的想法一旦立项后,创业园即提供工作的房间、卡位,并能注册公司。现在,学校创业网每年的总产值已经上亿。如果是四年级的毕业生在创业园还有项目,可以申请延期使用创业园一年。学校每年都会拿出一笔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业。
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来说,我们希望学生二年级以后可以先进研究所。深大本科生的素质还是可以的,但研究生素质有待加强,所以我们非常鼓励本科生跟学校教授做实际项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我们提倡一种“聚徒教学”,并给学生实践学分,也可以算作实习。如果学生在研究所学习两到三年,就可以免掉实习。我觉得这种模式对学生应该有一定好处,尤其是对想读研究生或想出国的学生足有利的。我们对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也有一定的要求,专门设置了一门课叫岗位实践,课程内容有过程管理规范,也会有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环节,最后还要存档。
我个人认为,学校层次越高,离实践越远;学校层次较低的话,跟市场就会无缝对接。所以深圳大学的定位肯定不会是跟市场无缝对接,培养方案的制订还是要向国内一些重要高校看齐,我们不希望变成职业学院,所以还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我们的培养不能变成培养技工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排斥利用实习实践这种环节来填平学校跟社会的鸿沟。我们更希望通过实习实践环节来弥补平常教学的不足,因此不反对在实践环节来做对接,因为我们的学生95%还是要在本科毕业后就业,我们得面对现实。但是,尽管是工科学科,我们的教学也不能完全地跟着市场走。
汤庸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软件学院院长
我简单介绍一下华师的情况。我们分为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两个学院分别在不同的校区,专业也分为3个,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每届的学生人数在400人左右,华师的生源还不错,招生一般在重点线20分以上。
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师范背景,因此华师的实习情况比较中规中矩。这几年的学院软硬件发展都比较好,建了省工程中心和市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发展得也不错,跟很多大的上市企业都合作建成了基地。软件工程专业有1年的实习时间,也建立了相应的实习基地。也有部分学生自己可以找到实习,还有一些学生在校内做项目。整体情况是:四分之一的学生比较好,近半数的学生情况比较理想,四分之一学生找的实习企业一般。
关于创业,学校的态度是积极的,设有创业学院,并正在探讨实体化。学院也支持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比如在2013年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上,我们学院就拿到一个金奖。
尽管计算机专业比其他的学科更容易创业,但是我认为也不一定提倡每个人都要创业,我个人对学生创业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我们学院办学30年来毕业生大概5 000多人,就业情况总体来说比较好,学生在岗位上表现得都不错,但非常拔尖的不多。
凌捷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本科学生人数比较多,每年招生800多人。我们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原来的教学计划是“3.5+0.5”,给学生提供半年的实习时间。现在我们把计划作了一些修改,软件专业的学生实习计划改为“3+1”,即课程全部在3年内学完,再用1年的时间做实习实训。现在我院有9个学生实习基地,每个公司可接受30~50名学生,其他同学以自找单位或参加教授科研项目的形式实习。
学生的实习时间有长有短,有的是半年,有的则可能达到一年。因为我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很多公司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学生。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监督学生实习,对企业也会进行考核,看对方是否能够派出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来指导学生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后期要完成实习报告,并由学校鉴定,作为教学资料存档。我们会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嘱咐学生注意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等等。
我们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实习效果,因为实习作为一门有学分的课程要求学生不能敷衍对待,因此我们对公司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软件专业现在改为“3+1”模式,有1年的时间出去实习,因此要真正在公司里面学本领、做项目。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50人左右的班级,每班指定一个老师担任辅导员,辅导员会经常跟企业和学生联系,随时监督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2014年我们开始招收卓越工程师班,一个班50名学生。学校非常重视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情况,提供了专项经费对卓越班进行补助,也对学生实习的公司提出了较高要求。我校的政策一个是面上的,一个是重点的。面上的就是面向一届800多个学生,重点的就是精英班(卓越班)。
根据统计,我们的学生还是做软件的多,如果学生会JAVA等热门技术的,实习时会比较受欢迎,并且到四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不错,因此学生普遍在项目里面能做的东西比较多,有些可以真正代替公司的员工顶岗实习。
学校比较重视创业,广东省政府建立了一个5亿元的基金来支持创业,比如创业创新人赛奖。学生可以提申请参加这些创业大赛。我们学校鼓励学生创业,但是也存在不少管理上的问题。从学院的角度,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有观念、有思维,而不一定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去开实体的公司。学生有创业的意识,练好基本功,顺其自然,学好在学期间应该学会的知识就好。
蒋盛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信息学院在广外是唯一一个理工科学院,在广外开设时间很短,从2001年开始才有本科专业,学院也是2004年成立的。今年暑假,我们做了一次学科调整,目前学院内有5个本科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有3个,除此之外还有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学院的规模是每年计划招收500人,实际数量保持在470到480人。
对我们来讲,广外的优势是语言,学生报考广外的第一志愿较多的是语言或财经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汁算机的人数比例比较低,有些学生选择为第二、第三志愿,甚至没有报考,是服从调剂进入我们学院的。这些学生进入学院会先考虑调专业,如果无法调整,则选择双学位,比如语言类、金融类、会计类这对我们专业的冲击比较大,实际上学生对这个专业不太认可,他们上大学前没想过要学计算机。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宁愿选择降低分数线,也想招收一些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对这个专业如果没有兴趣,再高的分数也没有意义。每年都有1~2个学生选择小来报到;还有读双学位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在信息相关岗位上工作,偏向于找懂一点点技术但侧重管理方面的工作。
现在我们学生的就业基本不成问题,即使不做软件开发类,也能保证不错的就业率。目前学生去汇丰软件的比例比较高,曾经在一年汇丰要了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当时毕业生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但也差不多100人,大部分学生生毕业后还是做开发的,但也有很多人做销售和服务相关工作。现在我们和汇丰联合开设了一个班每年有40到50名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汇丰工作。汇丰想扩大学生人数规模,但我们比较谨慎,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他们一个人也没有接收。企业对汇丰班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大三之后要直接学习和汇丰业务挂钩的定制的课程。根据当时的协议,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汇丰必须接收学生,学生也必须前往就职。但现在汇丰的薪酬处在中等水平,很多优秀学生觉得太低了,而水平一般的学生汇丰也不愿意要,所以,汇丰班的人数稳定在40到50人。这个班在广外也算是比较有特色的班,因为有些所谓的创新班没有落到实处,而这个班是落在实处的。
在实习方面,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将自己定位在技术岗位,所以目前大概有60%的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余下的学生资源、水平一般,没有顺利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则由学院统一安排,其中一个策略是和腾科网络公司合作的实习基地,每年暑假我们的学生在腾科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所做的有些是实际的项目,有些是实际项目的简化版,但都是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去做,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还有些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或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等。如果电子设计竞赛能拿到好的名次,可以充抵实习的学分;和老师做项目发表了比较好的论文,也可以充抵学分。电子商务以前不在我们学院,目前划归过来,也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
关于创业方面,因为广外是个文科院校,这方面比较薄弱,学校也比较鼓励创业。我们学院有少数几个同学参加创业大赛,但是规模不是很大,这方面还有待于向兄弟院校学习。
翁健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暨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此前坚持走小而精的发展道路,计算机专业每年只招收100多名的本科生和七八十名硕博研究生。近年来我们学校正在建设大学城南校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将向学校建议适当扩大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暨大计算机专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引进了美国工程院院士、ACM和IEEE Fellow、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Paul M. Wythes.55, P'86 and Marcia R.Wythes P'86教授李凯等高端人才;信息安全团队今年还在Eurocrypt2014等密码学顶级国际会议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关于实习方面,我们分为3种方式。一是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派一部分学生去公司实习,并为公司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用。第二种是鼓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实习阶段的考察,表现好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该单位工作。例如我们有些优秀的学生通过在腾讯、阿里巴巴等单位实习并入职工作。第三种是部分喜欢做理论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留在学校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研究。例如我们2010届毕业生刘婵娟同学在实习阶段选择跟陈清亮副教授进行理论研究,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
关于学生创业的问题,学院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决定。喜欢创业的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也有不错的生意头脑,我们会充分尊重他们的决定,允许他们创业。有些学生喜欢理论研究,对创业不感兴趣,那我们就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潜心研究。我们学院引进的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教授常跟我们提起,在学校做科研和在工业界办公司创业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李院士有过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成功跨界经历,他曾在2001年采取“no paid leave”的方式暂时离开普林斯顿大淀粉,在硅谷创办Data Domai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重复数据删除产品,这家公司2009年被EMC以21亿美元收购。李院士常和我们说起,科研和创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慨念:科研足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因此,我们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在读大学期间进行创业,而是建议学生先打好基础。
王国利 中山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引出了学生的分类培养问题 高校现在大力建设的创业学院和其他创业环境其实也是给人才的分类培养一个出口、给各个类型的人才一个成长机会,以此引导学生创业。有一部分适合创业的学生即使将来进入企业,未来可能也会走入社会自主创业,因此学校要因材施教,看学生适合什么职业、将来会做什么样的事业,再助他们开拓一条通道,使他们成长,引导他们就业。
中山大学采用以下的做法。实习实践方面,我们的学生在三年级之后主要分成3类:一类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教师会将他们吸收到实验室做一些研究性课题和项目;第二类学生占六成, 一股是自主实习;第三类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学校会协助他们找实习单位并加强监管。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都是要走入企业进行实习的,因此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监管非常重视,我们有专门的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实习的相关问题都由这些教师上传下达学生的作业报告定期由负责实习的教师检查。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上实习学时的增加带来的管理压力。由于学校增加了第4个小学期。因此学生的实习学时达到155,多了近30个学分,多出的时间和学分怎样调整和安排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如何把社会的优秀龙头企业最先进的技术拿过来融入到高校课程中为我们所用,是必须要慎重考虑的。传统教学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矛盾也异常尖锐,高校需要做出适时的改变。通过实践教学把企业纳入我们小学期的实践课程中来,加强校企合作,把这部分学分转变为综合型实践,未尝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我们也在尝试作出这样的改变,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