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内容摘要:网络流行语“无泪不青春”类“无A不B”句式是由表示“没有A就不成为B”的条件复句“无A不成B”句式演变而来。该句式结构简洁、新颖独特、含义丰富,符合语言经济性的要求,也符合青年人的猎奇心理,从而在网络环境中备受青睐,逐渐固化,再加上名词B名词性的削弱,最终形成一种表达“没有A就不B”的构式,并进一步泛化。语用因素在该构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关键词:无A不成B 无A不B 构式 泛化
近年来,“无泪不青春”类“无A不B”句式在网络上大量流行开来,甚至有进入规范语言的趋势,但是这种“无A不B”句式并不是汉语中固有的诸如“无孔不入”类的句式,表达的意义也截然不同,因此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一、“无A不B”的来源
“无A不B”来源于紧缩复句“无A不成B”,意为“没有A就不成为B”。“无A不成B”源于句式“B无A则不成”,如《荀子》:“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其中“事无礼则不成”可说成“无礼则不成事”。该句式最早用例见唐小说《野朝佥载》:“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此时的“无A不成B”格式较为松散,使用也较灵活,常有主语或者省略A、B,且用例较少。如:
(1)阮牵床离壁,恺见语阮:“何取床?”又说:“家无主,不成居。”
(2)师曰:“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至元明时,用例开始增多。其中有一例省略了“成”,即 “无毒不丈夫”,最早见于《西厢记杂剧》:“他不识亲疏,啜赚良人妇;你不辨贤愚,无毒不丈夫。”由于此时A、B只能是光杆名词,因此,除此例外,其他例只用“无A不成B”格式,以标识A、B的名词性。其中 “无巧不成书”使用频率最高,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自古道:‘无巧不成书。恰好有一人从墙下而过。”后人比喻事情十分凑巧,“巧”理解为“巧合”,“书”理解为“事情”,也可以说成“无巧不成话”。常做宾语、谓语、小句等。例如:
(3)说也奇怪,就同那作小说的话一般,叫做无巧不成书,这个人不是别人,却是我的一位姻伯,姓王,名显仁,表字伯述。
(4)自古道:无巧不成书。元来钮成有个嫡亲哥子钮文,正卖与令史谭遵家为奴。
“无巧不成书”句式简洁,内容丰富,概括性强,因此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反过来也扩大了“无A不成B”句式的使用范围,但大多还是有所凭据。如,根据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形成“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没有规和矩,做不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后泛指任何事情若无一定规则,便会出错。紧缩复句的表意优势使得“无巧不成书”、“无规矩不成方圆”使用愈加广泛,人们争相模仿,不断用大量的名词填入A、B的位置,如:
(5)罗马帝国时的意大利人爱吃大蒜,简直到了无蒜不成菜的地步。
(6)商有商德,无德不成商。
此时,A、B都只能是名词,A是B的必要条件,常做小句,并形成了许多较为固定的习语表达式,一直沿用至今。
二、“无A不B”构式的形成
语言形式有限,而人们的表意需求是无限的,这种形式和表意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不得不更新、改善、突破原有句式以适合新的表意需求。储泽祥先生认为,汉语有“主宾句位高效”的类型特征,即汉语通过丰富句位(增加句位的数量)和高效利用(让句位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来实现表意需求[1]。如果把主宾句位形象地比喻成“袋子”,那么,汉语的特点便是增加“袋子”数量的同时增加袋子内物件的丰富性来实现表意需求。“无A不成B”句式的演变便是上述理论最好的表述。首先,A、B突破单音节限制、单个词限制,即丰富句位,如:
(7)故韩国流行一种说法:“无泡菜不成餐。”
(8)由于江西人口大量移进湖南,湖南至今留下一句俗谚说“无江西人不成商场”。
例(10)中A变为双音节词,例(12)中A变为词组,B变为双音节词。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人们往往还在句式前加上肯定部分用以对比、突出,或者前加否定部分加强气势,也可以看成是对A进行的扩充。如:
(9)常言道,有山无水不成景。
(10)“无书,无报,无错不成刊”,已经成了一句口头禅。
其次,A、B逐渐突破名词的限制,即高效利用。但是由于“不成”后的名词需要较强指称性,含有非名词B的整个句式或者非名词性B往往需要加上引号,以表示其独特性。例如:
(11)为了工作方便,我见了龙井,喝!见了乌龙,喝!几乎无茶不成饮。
(12)“无绿不成景,无水不出灵”。
(13)无“哄”不成“闹”,没有起哄者小打小闹也闹不起来。
(14)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
我们认为,上述例句中“饮、哄、闹、剃、”可理解为动词,“绿、出灵”可理解为形容词。正是因为A、B有了可以理解为其他词性的可能性,“成”字的标示性开始降低,再加上语言经济、简明的要求,“成”字也逐渐从句式中消失。例如:
(15a)无网购不成生活
(15b)无网购不生活
我们认为,上例的A是典型名词,但B不是典型名词,因为此阶段的名词B一般都能进入“很+名”结构槽。关于现代汉语“很+名”这种副名组合现象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邢福义(1997)为代表的主要研究“很+名”组合的成立背景、成立原因以及名词的“异感性”[2];一是以储泽祥(2001)为代表的主要研究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以及副名组合中名词的“细节显现”语义特征[3]。即此时的名词B是具有特殊意义和用法的名词。
正是由于此时的名词B都可以进入“很+名”结构槽,且在所有副名组合中频率较高,因此我们认为此时B可以和副词“不”进行优先组合,表示“没有A就不B”,B的名词性质削弱,“无A不B”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构式。构式语法理论的创建者Goldberg将构式定义为:C是一个独立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结合体,且其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不能从C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已存在构式中完全推导出来。[4]此时的“无A不B”已经无法从“无A不成B”中推导出来,也无法从已有的“无孔不入”类结构里推导出来,这种新的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现了构式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的特征。按照郑娟曼对构式的分类,“无A不B”是图式性构式,是对一些具备相同特征的具体用例范畴化[5]。
三、“无A不B”构式的泛化
该构式的简洁性、新颖性、表意丰富性逐渐被人们所发掘,其使用频率迅速增加,使用范围逐渐拓宽,于是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使用在“很+名”结构槽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名词了,使用频率较低的名词甚至在语料库中未检索到用例、只在网络语言中可以进入“很+名”结构的词也可以进入该构式,如:
(16)无悲剧不英雄
(27)无草根不春晚
语料库显示,“英雄”在“很+名”结构中的使用频率是6次,“江湖”是1次,“兄弟”和“春晚”只在网络语言中可以进入“很+名”结构。由于长时间进入“无A不B”结构,B经常和“不”组合在一起,且在“很+名”结构的类推作用下,其名词性质逐渐变得不典型,这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得到了验证。如:
(18)闯过这些关,谁能说妈妈不英雄?
(19)赵本山蛇年又不春晚了,赵老师也要饥饿营销吗!?
这种词类的轻微“裂变”反过来又再一次增加了“无A不B”构式的使用频率。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使用名词,创造性地进行大量名词性词语替换,已形成富有变化的、足以表意的新形式。此时,该构式的受众群体更加年轻化,A、B呈现出新颖性、与时代相关性强的特点。如:
(20)无性感不世界杯!
此外,A也变得更加灵活,可以由动词、动宾短语或形容词充当,句式也出现了“不A不B”的新形式。如:
(21)不送礼不中国
由于此句式的前后格式的对称性,逐渐衍生出“不A1不A2不B”,其中,A1、A2是联合短语A的拆分。如:
(22)不改不装不青春
(23)不狂不放不青春
此时“无A不B”的各项具体用例,我们可以看做是构式的泛化。由典型的可以进入副名组合的词到非典型的,再到根本无法进入副名组合的词,可以看做是构式的一步步泛化。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单位的性质。
四、小结
“无A不B”构式的研究无疑是有价值的。首先,“无A不B”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中,很可能会作为一种区别于已有的“无孔不入”类“无A不B”类句式进入规范语言之中,丰富我们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为人们新颖、独特的语用需求提供合适的表达形式。其次,该构式和副名组合共同对名词B进行影响,为名词B裂变为其他词类提供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参考文献
[1]储泽祥.汉语施事宾语句与SVO型语言施事、受事的区分参项——兼论汉语“句位高效”的类型特征[J].民族语文,2010,(6):33-34.
[2]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2):1-10.
[3]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6):15-19.
[4]Goldberg, A.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74-81.
[5]郑娟曼.不可推导性与构式的本质[J],学术研究,2012,(7):151-156.